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何沛)锣鼓锵锵,彩绸飞舞,一个兰花指,一记颤颠抖,将花鼓灯舞蹈的经典动作演绎得美入骨髓……这一幕,在8岁的陈婉宁心中深深烙印。作为土生土长的蚌埠人,时隔20多年,陈婉宁凭着心中对花鼓灯的执着,撰写了论文《中国花鼓灯》,并登上了国际权威学术季刊《percussive notes》(打击乐笔记),将这朵“淮畔幽兰”向世界展现。
陈婉宁自幼学习小军鼓,师从金汉聚。 2012年,她以全额奖学金考入美国波士顿音乐学院。 除了学习古典音乐的同时,她还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了世界打击乐,流行打击乐,巴西,非洲,古巴手鼓,爵士,非洲架子鼓等。2016年,她成为唯一 一位获得波士顿音乐学院毕业生最高荣誉的亚洲人。同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波士顿大学打击乐研究生并获得研究生奖学金。 如今,陈婉宁就职于苏州交响乐团,同时担任美国打击乐学会国际部委员,苏州打击乐学会理事。
“花鼓灯作为我们安徽传统的民间艺术,作为蚌埠人无论身处何处,对它都有着很特殊的情结。但其实作为全国非遗项目,大家对它的了解不是很深。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弘扬中国文化艺术,把我们安徽花鼓灯推向世界。” 陈婉宁告诉记者,《percussive notes》(打击乐笔记)是国际上权威的打击乐学术文刊,也是美国打击乐学会的官方刊物。该期刊是第一次收到关于花鼓灯的文章,其负责人很激动也很重视。
《中国花鼓灯》主要讲述了花鼓灯起源于安徽的淮河两岸,它是由舞蹈、灯歌,戏和锣鼓音乐为一体的汉族民间代表性表演艺术形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锣鼓是花鼓灯音乐的重要主成部分。花鼓灯锣鼓主要有‘场面锣’和‘灯面锣’’两大类。‘场面锣’是指锣鼓独立演奏时。安徽花鼓灯的锣鼓音乐是我国打击乐中的精华之一。鼓点类型繁复,变化多样,具有十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地方风格特点,堪称中国乐坛一绝。文中我重点介绍了锣鼓音乐。” 陈婉宁表示。
令陈婉宁也没想到的是,期刊负责人把这篇论文的标题和图片印到了这期刊的封面。“论文发表后,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了解有关花鼓灯的文化。我的一些国外朋友也发信息给我,表达了对花鼓灯的喜爱。”陈婉宁开心地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让花鼓灯文化可以源远流长,展现其更多的魅力。
花鼓灯源远流长,这门艺术在继承、发展、创新中充满生机和魅力。“花鼓灯的传承,任重道远。不仅要在守住初心、承袭传统的同时,做到顺应时代、勇于创新。”陈婉宁表示,希望蚌埠能更多地为花鼓灯搭建展示、表演平台,非遗传承人能够出更多的演出视频、介绍视频或教学视频,通过多平台让更多人去了解花鼓灯,让“淮畔幽兰”竞吐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