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靳瑾
本月底,安徽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产业园即将开园。政府与高校联手,打造吸引人次、发挥作用的新舞台。“抓人才就是抓创新、谋人才就是谋发展”,这句话,是蚌埠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定不移集聚高质量发展“第一资源”的直接体现。
2021年以来,全市新引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81个、领军人才254人、高端人才898人,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数量居于全省前列、皖北首位。蚌埠如何引来这些“金凤凰”,答案不仅在蓬勃的发展态势,更在于成就人才的事业平台和贴身又贴心的人才生态。为招徕人才,我市分类出台教育教学、医疗卫生、乡村振兴领域人才支持政策;聚焦重点产业人才集聚,升级集成16项产业人才支持措施清单,实行顶尖人才顶级支持,对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最高给予2000万元股权、债权支持,对急需紧缺“双创”领军人才最高给予200万元资助奖补,全面构建人才创新创业、培育激励、服务保障等完整政策链条。
与此同时,将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并重,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互促融合。去年启动建设的中国(蚌埠)传感谷,目前已集聚芯动联科、禹芯半导体等高科技企业逾40家,汇集省级以上领军人才32名,形成以智能传感器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终端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借着甬蚌合作的东风,我市与宁波、台州、丽水等地市联合开展“五城协作迎八方英才”专题招聘;持续打造“校企云聘 才聚珠城”“千企万岗 职等你来”等招才品牌,组织607场系列招聘,招引人才1.3万余人;面向“双一流”高校和qs世界排名前200高校定向引进紧缺专业人才76名。
为人才创造机遇,我市还筹备组建蚌埠人才发展集团,围绕各类人才招引、项目孵化投资、人才公共服务、人才资源开发,打造高水平人才引育服务平台;各县区围绕推动人才创新创业,实行专员跟踪,全程帮办,全心服务,简化办事流程,缩短办理时间,降低创业成本,让事业成为人才与这座城市之间最深的羁绊。
即将开园的安徽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产业园围绕数字经济、数字创意、数字金融、工业互联网、数智文旅、创业孵化、数字教育七个板块建设,是我省首个校地共建的数字经济产业园。作为省内科教资源第二大市,蚌埠拥有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等国家级研究院所7个,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等高校11所。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蚌埠走出了一条深化政产学研用全方位合作的新路子。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人才资源培养开发。校企合作,采取“3 1”“2 2”模式,共建“兵器微电子班”“帝晶班”“晶谷周界班”等定制冠名班,推动精准育才、有效留才。统筹推进院校学科布局优化调整。目前,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与安徽科技学院合作开设玻璃新材料专业,安徽电子信息学院开设新能源专业,蚌埠学院新增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环境生态等多个我市产业发展紧缺专业。去年以来,市委组织部还组织驻蚌高校、骨干企业遴选100名博士、教授和企业专家,互派担任“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有了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为我市的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394家增加到2022年719家,增幅达82.5%,总数居皖北第一。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实现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等多项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2022年,全市34个项目获省级以上科技重大项目立项,17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数量居全省第3位,成功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不久前,我市再定新目标,聚焦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全年计划新引育省级以上领军人才20名,高层次人才团队20支,博士学历、市级领军人才2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硕士学历、高级职称人才2000名,技能型人才、大中专毕业生20000名。紧扣产业链,做强人才链,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新局面,为产业链不断注入创新动力——以更完善的制度、更广阔的舞台、更优质的服务,在创新发展中招引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成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