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医学,而我对中医的喜欢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小时候,我便很留意报纸上的小方子,喜欢看画着各种草药的画本,逐一熟记其养生保健治病功效,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当母亲的手臂处起了无名的皮肤隆起,奇痒无比又无法可想时,我笃定用生蒜瓣切片反复擦抹患处可以杀菌消炎止痒;入秋,父亲因抽烟嗓子上火肿痛,我飞快地向菜园跑去,跳过菜园小围栏,迅捷地薅下青皮萝卜的叶子,到厨房洗净捣碎,拧出碧绿的汁液,然后一脸认真地端去给父亲喝。待父亲喝完,我总是很自信地问其“口感”和“药效”,父亲总是“嗯嗯,好多了,舒坦多了”。受到鼓励,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更强烈了,总是奇思异想不断,乐此不疲地大胆尝试。多年后,我才知道自己当年的杰作口感真是难以下咽。
上学时,校园一隅是一位退休老师种的大片白芍药,这是中药“白芍”的来源。开始,受那洁白无瑕的花之颜色和与牡丹无异的艳冠群芳的花之形态所吸引,几近日日去一亲芳泽。去得久了,便与那片花的主人熟络起来。老人家不仅告诉我白芍药的药效,还在暑假时赠了一株给我带回家栽植。至今,我仍保留有当年青春年少时蹲在芍药花丛里的那张照片,大红色的开衫毛衣,白色的衬衫,映衬着花季的脸庞,人面芍花相映,俨然是那万花丛中的一朵。
我挖过麦冬白而胖看起来有点憨态可掬的根,并用来泡水喝,以滋阴消燥;在树根部拾取过蝉蜕下的壳,更为身边的人配过消炎祛湿去口臭清肝利胆的药茶饮,不单单有效且口感很好,有着淡竹叶及花草的清香味,喝过后余香总在唇齿之间回味。
年少时,我很喜欢那冰雪聪明古灵精怪的俏黄蓉,常常幻想着有朝一日能跟她一样身怀绝技,手持绿玉打狗棒俏生生地立在那里,美目倩兮,巧笑嫣然。更加羡慕和难以企及的是黄蓉能拥有一位武功绝世,又精通五行八卦、奇门遁甲之术和医理的爹。单那九花玉露丸的配方和药效就使人遐想无限。
最近几年,每次到野外,总是养成了采摘草药的习惯。一是在采摘中感悟收获的喜悦;二是以备不时之需,说不定哪天就用到了。譬如:夏天的刺毛虫(洋辣子)蛰过后刺痛难耐,搞园林种植的朋友常常深受其害,他告诉我每次工人被蜇后都是用胶带去粘,以期能把毒刺粘出,每次都要一个星期才能败尽毒气。今年夏天我以身试毒,卷起袖子让刺毛虫狠狠蜇了一下,刹那间让人窒息般的刺痛痒像触电一样无法言喻。我捂着鼓起一大片包的手臂飞快地跑到草丛里,薅下一把我认为可以解毒的草,揉出汁液在被蜇处涂抹,不到一分钟,终于如我预期一般,包消毒解,感叹真是一物降一物。春天,在某处我发现了绿萼梅,当时还在想:以我这种多愁善感的心性肯定能用到它,想摘而又未决之间错过了机缘。不想一日的方中果然有绿萼梅,因药房当日缺货,隔日去补,不到一两四十多元,垂手顿足,追悔莫及。
机缘巧合,一日受朋友之邀相聚于黑虎山庄。
黑虎山庄位于黑虎山脚下,依山而建,山林美景与自然田园风光融合。来到此处,登山、赏景、美食。席间不胜酒力有些薄醉,故到外面去吹风醒酒,正在赏一枝月季花时,无意间抬头看见花丛旁的一棵小树,正在思忖是何树种时,突然惊异地发现,小树的枝丫中结了一个硕大无比的木瓜。木瓜本是热带水果,此时已是初冬节气,天气颇冷,此一热带树种竟能随遇而安在此寒意阵阵的时节结出此硕果实属难得。再一次来时,发现树上的那个大木瓜已微微泛黄,快要成熟了,心里顿时有了私心,默默地希望这个大木瓜千万不要被人发现、摘走。隔了半月我又一次来到这里与友相聚,等待上酒上菜间隙,我带着宝宝又来到了树下,抬头一看,不觉一惊:枝头空空如也,原本坠着的那个大木瓜已不知芳踪!正值失望之际,一低头,惊喜呀!那个大木瓜竟安然无恙地躺在地上,想必是前夜的风雨将这个已经成熟的木瓜吹落到了地上。怀着失而复得的欢喜,我们拾起捧在手心。成熟的大木瓜外表泛着油光、色泽金黄,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在家中放置许久,每次捧起这个沉甸甸的大家伙,我们总是咽着口水,克制再克制,不舍得吃掉。一日午后,我们终于达成了共识:吃了它罢。于是削皮刀,洗净削皮,静待分享美味。当我刚试着用刀将木瓜一剖两半时,突然发现刀感不对,跟削木头一般,非常吃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开一看,不禁哑然:这个有着好看色泽和诱人香味的大木瓜其实跟木头无异!我们面面相觑,最后只能自我安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子生淮北则为枳”,可能是水土的原因,南方的木瓜到了偏北的蚌埠就长成这个不好吃的模样罢。后来认识了古树庄园的马总,发现他的庄园里种植着大量的这种木瓜,经他细细介绍才知道这是药用的宣木瓜,又名铁脚梨,有祛风湿、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的作用,而非我们平常所吃的水果木瓜。
我的家乡一直有“倒药渣”的习俗,就是病人家里会把煎过的药渣,倒在过往行人的岔路口,让千人踩、万人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疾瘴晦气病痛消灭于行人的足下。每次喝中药,母亲总是带着近乎虔诚的态度将喝过废弃的药渣倒在离家不远处的十字路口。我对这种做法一直持中立的态度,迷信也罢,寻求心理安慰也好,既然存在并一直沿袭至今,想必一定有它的道理。长大后,读的书多了,才知道这个习俗其实源自一个典故:传说药王孙思邈云游四方,一日,在一个村口,遇到一个老头在马路中间倒药渣,便上前询问。老者告诉他,家里有人得了疟疾,日日服汤药却久治未愈。孙思邈细细询问了症状,又低头检视药渣后发现少了一味药材,此乃方中君药。中药方剂中讲究君臣佐使,相互配合,联合用药方能奏效。老者如言添上这味药后,第二天再熬煮给家中病人喝,药到病解,皆大欢喜。从此,人们在煎制中药时担忧方中是否少了某味配伍会影响疗效,便将喝过的药渣倒在路口,以期能被高明的医者发现并纠正。
不久前,在寿县参加安徽省青年作家研修班,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网络签约作家。其日常的工作量是日更8000--15000字,每天晚上都要熬夜码字,每天坐在教室也会一边听课一边创作。一日见了面,我跟他打招呼:昨晚加班了吗?他神情委顿地答,没有,我生病了。我一惊“咋了”?“胃难受,一吃东西就想吐,浑身没有力气还怕冷”。好心的同学递来了胃药。我告诉他这是受寒所致的胃肠型感冒,吃胃药没有用,只要把把胃寒祛除就好了。他不解地问道“我不流鼻涕啊”。接着又在手机上百度什么是胃肠型感冒。我给了他一张暖贴,让他隔着衬衣贴在神阙穴的部位,并让他在听课的时候用左右手交替掐合谷穴。二十分钟左右,我听到他开始打嗝,心中窃喜,这说明胃中积结的寒邪在往外散了。果然不出我的所料,一会儿工夫,他的精神开始好转,又如平常一样码起字来。下课后,我叮嘱他注意保暖,中午放学别忘记到饭店的后堂讨要一些下脚料——葱根、生姜拿回去放在电水壶里煮水喝,如果条件允许加红糖、苏叶,效果更好。他将信将疑低低地问了句“你是学中医的还是西医的”?我笑而不答。他如法炮制,第二天再见到我时,兴奋地告诉我“好啦,今天早上能吃饭了,不难受了,也不怕冷了”。
正所谓医者仁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习中医不仅满足了我的兴趣爱好和心之所向,亦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快乐着自己。(作者:葛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