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缩影,是城市物化了的发展史。了解一座城市,必先到当地的博物馆。以前到一线城市去旅游,南京、上海、北京,我总喜欢到当地的博物馆,去感受一方历史一方民俗。
记忆中的蚌埠博物馆位于胜利中路科学宫内,占地和规模都较为局限,平常除了单位组织参观或研学,鲜有机会参观游览。2015年,我们终于盼来了属于蚌埠市民的全新开放型博物馆。其建筑外观取意“大禹劈山导淮”,历时4年建设,建筑面积近34000平方米,拥有各类展厅10个,馆内设有:“孕沙成珠——蚌埠历史文化陈列”“流动的文明——淮河历史文化陈列”“记忆流年——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铲释天书———考古体验厅”“翰墨丹青——馆藏书画作品展”和“梳影宝鉴——馆藏精品铜镜展”等几大特色陈列。
蚌埠博物馆
步入馆内,如沐春风。博物馆工作人员、社会志愿者,着装统一,训练有素,面带微笑,服务井然有序,参观氛围和谐温馨。一楼展厅入口处,放置着制作精美的宣传画册和参观导引图。大厅中央,高大的古菱齿象巨型骨骼模型仿真化石映入眼帘,仿佛身临其境般地看到远古时代的古菱齿象翕动着长鼻向我们走来……
随着专业讲解员的脚步,我们来到了二楼。在蚌埠古代历史展厅,我们看到了陈列在展柜,展台上的各类蚌器、骨角器、石器、陶器等文物。其形态不同,造型各异。为我们生动再现了远古时期淮河流域蚌埠地区人类生产、生活的生活场景。
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是文字的最早雏形,采用象形、表意等符号记录了当时的水纹、牲畜(以猪为典型代表)、鹿困洪水等生动场景。以及钩形、天文类的科幻符号和干栏式房屋等各类典型。大量出土的陶器中有陶四流器、圆石饼、陶网坠、陶盉、陶罐等饮食器皿及生活用品,陈设用品涉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作为蚌埠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的陶塑纹面人头像是最典型的代表,其刻划纹饰及陶塑造型体现了双墩人的陶艺观,审美观与民俗观。
在讲解员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禹会诸侯之地的模拟展厅。地面及墙面采用先进的4d技术与多媒体声、光、电、影的完美结合,生动再现了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壮阔场景。站在观摩厅外,颇感气势浩荡,一览众山小。穿越时空,继续前行。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映入眼帘:鎏金蛙形茵镇、鸡嘴铜盉、蟠虺纹铜豆、镂空龙耳铜罍等展品,古朴厚重,无丝毫艳俗的流丽,品相精美,雕工精细,铭文清晰,让人叹为观止。春秋时期钟离古国君王柏的墓室模型及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殉葬品为我们揭开了古老的钟离古国的神秘面纱。明代开国元勋汤和墓中出土的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历经岁月的风尘依旧熠熠生辉。
在蚌埠近代历史文化陈列馆,我们看到仿真的火车头,了解到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军阀入驻,淮盐引岸,盐粮互市,商业发展,经济繁荣。都市之风深刻影响和改变了蚌埠的本土文化。蚌埠依托资源和交通优势,逐渐由古渡乡集发展成为皖北的交通、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宝兴面粉厂、王恒昌药店、金城银行,这些民国时期的老招牌再次点亮老蚌埠人的记忆。蚌埠码头千帆云集,桅杆林立,百艘货船蓄势待发的场景一一呈现。灯火阑珊处是当时有着“小上海”之称的二马路街景,带我们重回民国时期的繁华与喧嚣。穿旗袍的女士,戴礼帽的先生来来往往,穿梭于街头。维多利亚影院、天成百货、东亚饭店等建筑,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基础上成功嫁接了西风东渐的欧派建筑风格。壁画浮雕,金字招牌,门面的外挑西式外置露天观景阳台,风格灵巧,色彩明快。耳畔仿佛又传来当时的顺口溜“火车来了,电灯亮,二马路里找对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中国的铜镜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四楼铜镜展厅,呈列着500余枚精品馆藏铜镜。由战国到清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铜镜,纹饰精美,造型各异,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雀绕花枝镜、百寿团圆铭镜、神人龙虎画像镜,一枚枚铜镜似在诉说着一个个婉转动人的故事。我们依稀又看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远古美人,正躲在闺阁,对镜理红装、贴花黄、施粉黛。
纵观全馆,布局合理,设计严谨缜密。站在四楼的瞭望台,可以看到全馆内的布局。
穿越时空,俯瞰历史,与文物对话,与历史对白。
一幅幅画面诉说着城市发展的兴衰荣辱,一件件文物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徜徉在蚌埠地区淮河流域灿烂的历史文明中,流连忘返。翻开历史的画卷,品读蚌埠的发展历程,蚌埠博物馆为我们上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一课。禹风厚德,孕沙成珠。发展中的蚌埠日新月异。东进西连,南拓北跨,美好乡村建设,文明城市创建,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园林城市。勤劳勇敢的蚌埠人群策群力,与时俱进,为重返安徽省第一方阵努力着,奋斗着。我们深信:家乡明天的历史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作者:葛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