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涂山,禹风吹过四千年的回响

2023-05-30 15:01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蚌埠市涂山脚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民间祭祀活动正在进行。端坐在祭祀正位的雕像身穿华衮,双手捧圭,头戴冠冕,大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气象。他,就是我国夏朝第一个帝王——夏禹。

涂山庙会现场

祭祀活动结束,淮河流域特有的民间舞蹈花鼓灯开始表演,从山下连到山上,千班锣鼓万盏灯,锣鼓喧天,灯旗招展。数万民众簇拥着,徒步登至山顶禹王宫,瞻仰拜祭大禹神像,盛况空前。

四千年前,强盛的涂山氏国以此山为核心,辐射周围百余里。涂山氏国当时是淮夷蕃盛之地,夷,说文解字: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淮夷,即淮河边的夷人。中华民族族源之一。远古时期,夏人居住在黄河渭水流域,称“中国之人,把北方人称狄,南方人称蛮,西方称戎,东方称夷”。涂氏发源于滁河流域,长久以来是江西安徽一带的盛族,尤其宋元明清之际,人才辈出,备享盛誉。在古代,这条河不叫滁河,而叫涂水,涂氏家族的祖先,居住在涂水之旁,因而以水为姓。

四千多年前华夏大地水灾成患。禹遵舜帝之命接替父亲鲧的使命治水,鲧采用围堵的办法九年治水不成。禹改堵为疏,来到涂山脚下时,发现荆涂二山连在一起,挡住了水的去路。禹面对眼前两座大山,联姻涂山氏女,在强大的涂山氏国帮助下,在荆涂二山的低洼连接处劈山导淮,终使洪水东流,海晏河清。

涂山,周长23公里,高339米。《春秋·左传》杜预(注):涂山位于古寿春(今寿县)东北,相距一百余里。在钟离县(今凤阳县)西。古辞源记载:涂山坐落在涡淮交汇之处。涂山,是大禹人生事业的顶峰。数千年过去,阵阵山风吹过,彷佛仍激荡着大禹的回响。

禹王宫,有夏皇祖之庙,涂山的标志性建筑。俗称禹王庙,又称涂山祠,位于涂山顶峰,山下涡淮汇聚,滚滚东流,山上松柏葱郁,古迹遍布。汉高祖十二年,刘邦统兵镇压淮南王英布,经涂山巡视大禹遗迹,令刘长在山顶建禹庙,使后人永怀大禹治水之功德。

禹王宫正门两侧横书:“空山垂四壁,古庙独千秋”。第二进为崇德院穿堂,又名拜厅,是游人休憩品茗之处。第三进为禹王殿,供奉着一尊泥胎彩绘大禹圣像,皋陶、伯益配祀左右。圣像两旁楹联:“二仪清浊还高下 万国衣冠拜冕旒”,为清朝最后一任陕甘总督——林之望题写。

第四进为启母殿,供奉涂山氏女像。镇宫之宝“涂山银杏”,植于启母殿前,传说为大禹和涂山氏女手植,可惜毁于雷火。今树内生树,为一大奇观。苏轼曾题诗感慨:“山外青山都如画,树中生树不知年。”树非千年不挂乳,这两棵树不仅全身挂乳,而且乳乳相通,可见此树之老。当地民间一直流传着“先有树,后有山,大禹问树几千年”的美丽传说

第五进为玉皇楼,下层为玄武殿,中奉玄武大帝。其宏伟建筑一直保持到清康熙七年地震。禹王宫原先规模较小。明正德、万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与扩建。正德九年,扩建了禹王宫,增建了钟、鼓二楼,气势宏伟壮观,按中、东、西三条轴线,前后“五进、十殿、九院”,殿堂四十多间。

禹王宫下行约百米,朝禹路旁,屹立一座妇人石像,面部清晰,身段逼真,面向南方,此石像系涂山氏女。相传涂山氏女与大禹结婚第三天,南方江浙一带就发了洪水。心急如焚的大禹带领治水大军奔赴江浙治水,治水十三年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女思夫心切,天天都会来到这里登高远眺,期待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团聚。涂山氏女因想念丈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此情感动天地,化身为石,永远站在山坡上。人称“启母石”,或“望夫石”。明代巡按御史张士隆曾为启母石题诗:亭亭独立向江滨,四伴无人石作邻。云鬓挽成千载髻,蛾眉淡扫四时春。霜为腻粉凭风傅,霞作胭脂仗日匀。莫道岩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精神。

启母石旁,有一平整石块,上有一双脚形状的印记,那是涂山氏女日久站立留下的脚印,左边一块大石,上书“候人兮猗”四个大字。这是涂山氏女等候大禹归来时吟唱的诗句,“我在等你啊!我在等你啊!”反复吟唱,情深意切。据学者考证,这是中国第一首情诗,被称为“南音之始”。

石块的下方,是一片桑树林,树林从中,有两块平坦相似的巨石相对而卧,都是两米多长,一米多宽,此曰鸳鸯石,国学大师季羡林题名:台桑。禹同涂山氏女初会,交谈于台桑,大禹和涂山氏女相会交合的地方,启出生之地。战国屈原《天问》有:“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侧面下坡密林中,有类似于石头根基的残垣,环绕周长近百米,有学者分析为古涂山氏国时期的城墙。围墙外面是山上流下来的一条小溪,千年水冲而成,小溪边是一条小道,涂山古道,那是涂山氏国人员兵马出入的道路,快到山底,有一山凹处,一大块平坦的土地,是涂山古国的练兵场。

朝禹路行至半山腰,有一石柱立于路边,两三米高,方方正正一尺粗细,相传是大禹拴马的地方,称系马石。系马石上方二三十米,几块人形状石头躺在路中间,称作防风石。当年禹会诸侯时,大将防风目无军纪姗姗来迟,大禹怒而斩之,“尸倒九里地,血流上下红”,至今涂山脚下有上洪村和下洪村。

涂山南二三里地,淮河东侧天河北面,有一古村落,村名禹会。这里发现了四千一百年前禹会诸侯遗址。遗址东西宽约三百米,南北长约两千米,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遗址中保存有的两千多平方米的大型祭祀台基,是一处经过人工实施的具有专一性功能的大型盟会场所。经过挖槽、堆筑灰土、铺垫黄土、覆盖白土,最后形成一个南北长一百零八米、东西宽二十米不等的巨大的白土覆盖面。祭祀台基面的中轴线上附加了一系列的相关设施,与宏大的祭坛场为一体,还有近百平方米的烧祭面、一米见方的方土台、长达五十米并一字排开的三十五个柱坑等。

禹会村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晚期的重要遗址,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李伯谦认为,禹会村遗址的发掘成果,是自汉代司马迁以来两千多年考证研究“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涂山”地望的最重要考古学证据。“禹会诸侯“的传说,终于成为有据可查真切可见的历史。如今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不久,禹会诸侯盛况即可复制重现。

苏辙有诗云: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人海流。川锁支祁水尚浑,地埋汪罔骨应存。樵苏已入黄能庙,乌鹊犹朝禹会村。黄庭坚有诗云:涂山绝顶忆神功,亘古情形一览中。启母石迎新月白,防风冢映夕阳红。洪流匝地曾拘兽,老树参天欲化龙。有径直通霄汉外,登临无不是仙踪。

涂山

涂山,如果没有大禹,或许只是中国一座普通山脉。大禹因涂山而成功,涂山因大禹而得名。大禹治水成功后,天下太平,海晏河清,禹会诸侯,禹分九州。中国进入有史记载的文明时代。于是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大禹生辰纪念日,民间自发地在涂山祭祀,庙会开始举行,延续至今,这是沿淮流域最大的庙会,会期这天,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马路上汽车停放有一公里多长;卖东西的小商贩,从山下摆到山上。阴历三月二十八日是正会,二十七日就有香客来朝,连上二十九日三天会期有数万人之多。人们感念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感念大禹治水变堵为疏的创新精神。禹风厚德,孕沙为珠,大禹的精神至今激励着淮河儿女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守正创新勇毅前行。  (作者:唐晓勇)









74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蚌埠市涂山脚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民间祭祀活动正在进行。端坐在祭祀正位的雕像身穿华衮,双手捧圭,头戴冠冕,大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气象。他,就是我国夏朝第一个帝王——夏禹。

涂山庙会现场

祭祀活动结束,淮河流域特有的民间舞蹈花鼓灯开始表演,从山下连到山上,千班锣鼓万盏灯,锣鼓喧天,灯旗招展。数万民众簇拥着,徒步登至山顶禹王宫,瞻仰拜祭大禹神像,盛况空前。

四千年前,强盛的涂山氏国以此山为核心,辐射周围百余里。涂山氏国当时是淮夷蕃盛之地,夷,说文解字: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淮夷,即淮河边的夷人。中华民族族源之一。远古时期,夏人居住在黄河渭水流域,称“中国之人,把北方人称狄,南方人称蛮,西方称戎,东方称夷”。涂氏发源于滁河流域,长久以来是江西安徽一带的盛族,尤其宋元明清之际,人才辈出,备享盛誉。在古代,这条河不叫滁河,而叫涂水,涂氏家族的祖先,居住在涂水之旁,因而以水为姓。

四千多年前华夏大地水灾成患。禹遵舜帝之命接替父亲鲧的使命治水,鲧采用围堵的办法九年治水不成。禹改堵为疏,来到涂山脚下时,发现荆涂二山连在一起,挡住了水的去路。禹面对眼前两座大山,联姻涂山氏女,在强大的涂山氏国帮助下,在荆涂二山的低洼连接处劈山导淮,终使洪水东流,海晏河清。

涂山,周长23公里,高339米。《春秋·左传》杜预(注):涂山位于古寿春(今寿县)东北,相距一百余里。在钟离县(今凤阳县)西。古辞源记载:涂山坐落在涡淮交汇之处。涂山,是大禹人生事业的顶峰。数千年过去,阵阵山风吹过,彷佛仍激荡着大禹的回响。

禹王宫,有夏皇祖之庙,涂山的标志性建筑。俗称禹王庙,又称涂山祠,位于涂山顶峰,山下涡淮汇聚,滚滚东流,山上松柏葱郁,古迹遍布。汉高祖十二年,刘邦统兵镇压淮南王英布,经涂山巡视大禹遗迹,令刘长在山顶建禹庙,使后人永怀大禹治水之功德。

禹王宫正门两侧横书:“空山垂四壁,古庙独千秋”。第二进为崇德院穿堂,又名拜厅,是游人休憩品茗之处。第三进为禹王殿,供奉着一尊泥胎彩绘大禹圣像,皋陶、伯益配祀左右。圣像两旁楹联:“二仪清浊还高下 万国衣冠拜冕旒”,为清朝最后一任陕甘总督——林之望题写。

第四进为启母殿,供奉涂山氏女像。镇宫之宝“涂山银杏”,植于启母殿前,传说为大禹和涂山氏女手植,可惜毁于雷火。今树内生树,为一大奇观。苏轼曾题诗感慨:“山外青山都如画,树中生树不知年。”树非千年不挂乳,这两棵树不仅全身挂乳,而且乳乳相通,可见此树之老。当地民间一直流传着“先有树,后有山,大禹问树几千年”的美丽传说

第五进为玉皇楼,下层为玄武殿,中奉玄武大帝。其宏伟建筑一直保持到清康熙七年地震。禹王宫原先规模较小。明正德、万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与扩建。正德九年,扩建了禹王宫,增建了钟、鼓二楼,气势宏伟壮观,按中、东、西三条轴线,前后“五进、十殿、九院”,殿堂四十多间。

禹王宫下行约百米,朝禹路旁,屹立一座妇人石像,面部清晰,身段逼真,面向南方,此石像系涂山氏女。相传涂山氏女与大禹结婚第三天,南方江浙一带就发了洪水。心急如焚的大禹带领治水大军奔赴江浙治水,治水十三年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女思夫心切,天天都会来到这里登高远眺,期待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团聚。涂山氏女因想念丈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此情感动天地,化身为石,永远站在山坡上。人称“启母石”,或“望夫石”。明代巡按御史张士隆曾为启母石题诗:亭亭独立向江滨,四伴无人石作邻。云鬓挽成千载髻,蛾眉淡扫四时春。霜为腻粉凭风傅,霞作胭脂仗日匀。莫道岩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精神。

启母石旁,有一平整石块,上有一双脚形状的印记,那是涂山氏女日久站立留下的脚印,左边一块大石,上书“候人兮猗”四个大字。这是涂山氏女等候大禹归来时吟唱的诗句,“我在等你啊!我在等你啊!”反复吟唱,情深意切。据学者考证,这是中国第一首情诗,被称为“南音之始”。

石块的下方,是一片桑树林,树林从中,有两块平坦相似的巨石相对而卧,都是两米多长,一米多宽,此曰鸳鸯石,国学大师季羡林题名:台桑。禹同涂山氏女初会,交谈于台桑,大禹和涂山氏女相会交合的地方,启出生之地。战国屈原《天问》有:“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侧面下坡密林中,有类似于石头根基的残垣,环绕周长近百米,有学者分析为古涂山氏国时期的城墙。围墙外面是山上流下来的一条小溪,千年水冲而成,小溪边是一条小道,涂山古道,那是涂山氏国人员兵马出入的道路,快到山底,有一山凹处,一大块平坦的土地,是涂山古国的练兵场。

朝禹路行至半山腰,有一石柱立于路边,两三米高,方方正正一尺粗细,相传是大禹拴马的地方,称系马石。系马石上方二三十米,几块人形状石头躺在路中间,称作防风石。当年禹会诸侯时,大将防风目无军纪姗姗来迟,大禹怒而斩之,“尸倒九里地,血流上下红”,至今涂山脚下有上洪村和下洪村。

涂山南二三里地,淮河东侧天河北面,有一古村落,村名禹会。这里发现了四千一百年前禹会诸侯遗址。遗址东西宽约三百米,南北长约两千米,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遗址中保存有的两千多平方米的大型祭祀台基,是一处经过人工实施的具有专一性功能的大型盟会场所。经过挖槽、堆筑灰土、铺垫黄土、覆盖白土,最后形成一个南北长一百零八米、东西宽二十米不等的巨大的白土覆盖面。祭祀台基面的中轴线上附加了一系列的相关设施,与宏大的祭坛场为一体,还有近百平方米的烧祭面、一米见方的方土台、长达五十米并一字排开的三十五个柱坑等。

禹会村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晚期的重要遗址,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李伯谦认为,禹会村遗址的发掘成果,是自汉代司马迁以来两千多年考证研究“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涂山”地望的最重要考古学证据。“禹会诸侯“的传说,终于成为有据可查真切可见的历史。如今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不久,禹会诸侯盛况即可复制重现。

苏辙有诗云: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人海流。川锁支祁水尚浑,地埋汪罔骨应存。樵苏已入黄能庙,乌鹊犹朝禹会村。黄庭坚有诗云:涂山绝顶忆神功,亘古情形一览中。启母石迎新月白,防风冢映夕阳红。洪流匝地曾拘兽,老树参天欲化龙。有径直通霄汉外,登临无不是仙踪。

涂山

涂山,如果没有大禹,或许只是中国一座普通山脉。大禹因涂山而成功,涂山因大禹而得名。大禹治水成功后,天下太平,海晏河清,禹会诸侯,禹分九州。中国进入有史记载的文明时代。于是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大禹生辰纪念日,民间自发地在涂山祭祀,庙会开始举行,延续至今,这是沿淮流域最大的庙会,会期这天,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马路上汽车停放有一公里多长;卖东西的小商贩,从山下摆到山上。阴历三月二十八日是正会,二十七日就有香客来朝,连上二十九日三天会期有数万人之多。人们感念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感念大禹治水变堵为疏的创新精神。禹风厚德,孕沙为珠,大禹的精神至今激励着淮河儿女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守正创新勇毅前行。  (作者:唐晓勇)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