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历史久,底蕴深!今天,一起了解另一个维度的蚌埠…

2023-05-02 09:18 蚌埠发布客户端  

随着一部电视剧《长月烬明》的热播,蚌埠线上线下均火出了圈,四面八方的游客纷纷前来“打卡”蚌埠,赏美景品美食,感受这座城市真诚和魅力。有人打趣地说,蚌埠上一轮热闹还是在“四千年前禹会诸侯于涂山”之时……


看到了蚌埠勃勃生机的现在,大家了解蚌埠的悠久历史吗?今天,就带您简要回顾蚌埠的一些历史……

蚌埠建市于1947年,在这块土地上,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新石器时代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

三万年前,西尤遗址初现淮河流域人类活动的踪迹;七千年前,双墩遗址的刻划符号展现了中国文字的萌芽状态;五千年前,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填补了淮河流域文明传承的空白;四千年前,禹会诸侯于涂山,拉开了夏王朝建立的序幕;两千六百年前,双墩钟离君柏墓揭开了神秘的钟离古国面纱;两千年前,垓下古战场风云骤起,奠定了强盛的汉王朝基石;六百年前,明朝开国元勋汤和荣归故里,赐葬曹山;明清时期,蚌埠社会逐渐发展成型。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设三县司,蚌埠雏形初现,蓄势待发。

在距今三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时期,淮北平原湖泊众多,河流密集。这里气候温润,植被茂密,为古菱齿象等各类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也为人类的繁衍进化创造了条件。蚌埠市五河县境内的西尤遗址是这一时期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典型代表。

夷夏分合

夏商周时代的蚌埠地区

夏商周时期,蚌埠地区东属钟离国,西归涂山国,都是淮夷控制地区。《通志•氏族略》:“淮夷,小国,其地今淮甸,在江淮地区。”淮夷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与建都中原的统治阶级时有往来,时而交流、时而对立,至西周末年才彻底归服周王朝。两种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融合,开启了华夏炎黄同尊、龙凤呈祥的时代。

涂山氏国

涂山氏国在辅助夏王朝建立时做出过重要贡献,商周时期依然势力强大,在与中原统治集团磨合中“或服或畔(叛)”。特别是西周时期,涂山氏的后裔———徐夷兴起,到穆王时期一度强盛,率领九夷,西进黄河,直逼中原。周穆王不得已妥协退让,承认徐偃王东南盟主的地位。周王朝最后借助于楚国的帮助才镇压了这次反叛。徐夷溃败后一部分留在淮河流域,一部分进入江浙地区。


古国寻踪

钟离国

钟离是春秋时期淮河中游地区的一个方国,都城遗址位于今凤阳县临淮关东。关于钟离古国历史没有专门史书记载。近年考古发掘表明,钟离国起源于东夷地区,文化受到徐国影响。之后经蚌埠、凤阳地区,数度南迁。据《左传》周简王十年(公元前576年)十一月,鲁成公会吴于钟离。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冬,“楚箴尹宜咎城钟离以备吴”。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钟离被吴王僚所灭。之后归楚等等都是在春秋至战国初的历史事件中零星记载。《史记•秦本纪》:钟离氏出于嬴姓,有“终利”、“终黎”及“终犁”等异称,钟离墓出土青铜器铭文为“童麗”,汉代钟离城出土封泥为“钟离”。

春秋镂空龙耳铜罍


楚头吴尾

春秋战国时期的蚌埠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蚌埠地区淮夷力量大为削弱,曾先后隶属吴、越、楚诸国,因长期处于吴楚之间,故有“楚头吴尾”之说。随着楚国势力东扩和楚文化东渐,本地区于春秋后期归属楚地,而淮夷的土著文化也从此被楚文化所融合。战国时期兼并激烈,淮夷小国纷纷消融。到秦灭六国,淮夷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逐渐成为民族统一的族源之一。

汉韵儒风

两汉时期的蚌埠地区

汉代蚌埠地区为九江郡、沛郡下属若干县分领。境内存有谷阳城、向县古城等多处汉代郡县级古城旧址,汉风遗韵,可见一斑。西汉中后期,固镇濠城境内设置洨县。两汉之际,洨县的陈氏家族闻名于时,有“一门三尚书”之称。东汉时,一代经学大师许慎主政洨县,留名江淮。史上显赫的怀远县龙亢桓氏家族亦兴于此时,经学大师桓荣及其子孙桓郁、桓焉被誉为“三代御先生”,为史所罕见。桓氏家族共历11世,家族之兴旺堪称蚌埠地区第一家族。

兵家要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蚌埠地区

东汉政权覆灭后,全国陷入了长时间、大范围的动荡分裂割据状态,地处南北要冲的蚌埠地区更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两晋时期,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淮河成为中原统治者与少数民族角逐的界河,历尽兵燹(xi  )。长时间的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发展,蚌埠地区人口锐减,经济陷入了长时间的停滞甚至倒退之中。

治乱兴衰

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蚌埠地区

乱世初定,蚌埠地区终于再次迎来了短暂的和平发展期,并成为了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寿州窑的重要生产地。寿州窑独创的黄釉瓷,突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瓷窑体系,别具一格。至宋代,瓷业发展更为繁荣,达到高峰。随着北宋被金所灭,蚌埠地区再次沦为了战乱频发的前线地区。而公元12世纪的黄河夺淮,更是雪上加霜,对蚌埠地区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破坏,让沿淮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

王侯故里

明代的蚌埠地区

明代蚌埠地区属凤阳府管辖。明初,太祖朱元璋为营建中都城,于今蚌埠市东郊置中都八卫之一的长淮卫,并采取一系列迁民造乡的措施,活跃了江淮经济,加速了当时社会的恢复和发展。现今境内依然留有汤和墓、十王四妃墓、李国公墓、吴氏家族墓等众多的明代历史遗存。

明朝中后期,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蚌埠地区再次陷入战争的旋涡之中,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河南师尚照率部火烧固镇,攻克五河;闯王李自成火烧凤阳,三陷怀远城。农民起义加之南明福王政权与清军的争战,给本地的经济、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清同治三年江南长江水师提督银印

城市雏形

清代的蚌埠地区

清军入关后,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使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凤阳县置蚌埠镇。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凤阳府划凤阳、怀远、灵璧三县各一部,置三县司,直属凤阳府。三县司的设置成为蚌埠有史以来最早的行政机构。

隋寿州窑青釉印花四系盘口瓷壶


为了巩固满人统治,彻底消除明朝影响,清政府对明朝皇帝祖地凤阳府的管制尤为严厉,加之淮河泛滥、农业受损,捻军为乱,致使蚌埠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了阻碍和破坏,直到公元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贯通后才真正得以迅速发展。

“蚌埠集”与“小蚌埠”

南宋时,宋金隔河而治,开始将淮河南岸(即今蚌埠市区的所在地)称为“蚌埠店”,淮河北岸的金人治区则称为“小蚌埠”。清初,“蚌埠店”附近渐成集市,被称为凤阳边陲的“蚌埠集”,又叫“油盐小集”,后被称为“老蚌埠”。

“七户半”的由来

清朝末年,蚌埠辖区居民多聚族而居,以务农为主,如高家营、王家营、蒋家岗、朱家岗、席家沟、施家洼及靠近集镇的陆家族人和回民李姓者,还有少数散居的渔民和小贩,总数不满500户。为应对凤阳县衙门的派款,以及筹集每年春季东岳庙会经费的需要,地方上问事者以族居划分,把淮河南岸大姓老户分为七户半,散居者为两户半,凑成十分全数,这就是“七户半”的由来。

蚌埠最早的行政机构——三县司

三县司,始置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凤阳府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行政区范围,治所设于淮河北岸的小蚌埠,自此,蚌埠脱离原三县管辖,直属凤阳府。三县司的设置成为蚌埠有史以来最早的行政机构。


素材提供:蚌埠市博物馆

编辑:王保童


99

随着一部电视剧《长月烬明》的热播,蚌埠线上线下均火出了圈,四面八方的游客纷纷前来“打卡”蚌埠,赏美景品美食,感受这座城市真诚和魅力。有人打趣地说,蚌埠上一轮热闹还是在“四千年前禹会诸侯于涂山”之时……


看到了蚌埠勃勃生机的现在,大家了解蚌埠的悠久历史吗?今天,就带您简要回顾蚌埠的一些历史……

蚌埠建市于1947年,在这块土地上,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新石器时代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

三万年前,西尤遗址初现淮河流域人类活动的踪迹;七千年前,双墩遗址的刻划符号展现了中国文字的萌芽状态;五千年前,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填补了淮河流域文明传承的空白;四千年前,禹会诸侯于涂山,拉开了夏王朝建立的序幕;两千六百年前,双墩钟离君柏墓揭开了神秘的钟离古国面纱;两千年前,垓下古战场风云骤起,奠定了强盛的汉王朝基石;六百年前,明朝开国元勋汤和荣归故里,赐葬曹山;明清时期,蚌埠社会逐渐发展成型。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设三县司,蚌埠雏形初现,蓄势待发。

在距今三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时期,淮北平原湖泊众多,河流密集。这里气候温润,植被茂密,为古菱齿象等各类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也为人类的繁衍进化创造了条件。蚌埠市五河县境内的西尤遗址是这一时期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典型代表。

夷夏分合

夏商周时代的蚌埠地区

夏商周时期,蚌埠地区东属钟离国,西归涂山国,都是淮夷控制地区。《通志•氏族略》:“淮夷,小国,其地今淮甸,在江淮地区。”淮夷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与建都中原的统治阶级时有往来,时而交流、时而对立,至西周末年才彻底归服周王朝。两种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融合,开启了华夏炎黄同尊、龙凤呈祥的时代。

涂山氏国

涂山氏国在辅助夏王朝建立时做出过重要贡献,商周时期依然势力强大,在与中原统治集团磨合中“或服或畔(叛)”。特别是西周时期,涂山氏的后裔———徐夷兴起,到穆王时期一度强盛,率领九夷,西进黄河,直逼中原。周穆王不得已妥协退让,承认徐偃王东南盟主的地位。周王朝最后借助于楚国的帮助才镇压了这次反叛。徐夷溃败后一部分留在淮河流域,一部分进入江浙地区。


古国寻踪

钟离国

钟离是春秋时期淮河中游地区的一个方国,都城遗址位于今凤阳县临淮关东。关于钟离古国历史没有专门史书记载。近年考古发掘表明,钟离国起源于东夷地区,文化受到徐国影响。之后经蚌埠、凤阳地区,数度南迁。据《左传》周简王十年(公元前576年)十一月,鲁成公会吴于钟离。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冬,“楚箴尹宜咎城钟离以备吴”。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钟离被吴王僚所灭。之后归楚等等都是在春秋至战国初的历史事件中零星记载。《史记•秦本纪》:钟离氏出于嬴姓,有“终利”、“终黎”及“终犁”等异称,钟离墓出土青铜器铭文为“童麗”,汉代钟离城出土封泥为“钟离”。

春秋镂空龙耳铜罍


楚头吴尾

春秋战国时期的蚌埠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蚌埠地区淮夷力量大为削弱,曾先后隶属吴、越、楚诸国,因长期处于吴楚之间,故有“楚头吴尾”之说。随着楚国势力东扩和楚文化东渐,本地区于春秋后期归属楚地,而淮夷的土著文化也从此被楚文化所融合。战国时期兼并激烈,淮夷小国纷纷消融。到秦灭六国,淮夷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逐渐成为民族统一的族源之一。

汉韵儒风

两汉时期的蚌埠地区

汉代蚌埠地区为九江郡、沛郡下属若干县分领。境内存有谷阳城、向县古城等多处汉代郡县级古城旧址,汉风遗韵,可见一斑。西汉中后期,固镇濠城境内设置洨县。两汉之际,洨县的陈氏家族闻名于时,有“一门三尚书”之称。东汉时,一代经学大师许慎主政洨县,留名江淮。史上显赫的怀远县龙亢桓氏家族亦兴于此时,经学大师桓荣及其子孙桓郁、桓焉被誉为“三代御先生”,为史所罕见。桓氏家族共历11世,家族之兴旺堪称蚌埠地区第一家族。

兵家要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蚌埠地区

东汉政权覆灭后,全国陷入了长时间、大范围的动荡分裂割据状态,地处南北要冲的蚌埠地区更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两晋时期,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淮河成为中原统治者与少数民族角逐的界河,历尽兵燹(xi  )。长时间的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发展,蚌埠地区人口锐减,经济陷入了长时间的停滞甚至倒退之中。

治乱兴衰

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蚌埠地区

乱世初定,蚌埠地区终于再次迎来了短暂的和平发展期,并成为了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寿州窑的重要生产地。寿州窑独创的黄釉瓷,突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瓷窑体系,别具一格。至宋代,瓷业发展更为繁荣,达到高峰。随着北宋被金所灭,蚌埠地区再次沦为了战乱频发的前线地区。而公元12世纪的黄河夺淮,更是雪上加霜,对蚌埠地区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破坏,让沿淮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

王侯故里

明代的蚌埠地区

明代蚌埠地区属凤阳府管辖。明初,太祖朱元璋为营建中都城,于今蚌埠市东郊置中都八卫之一的长淮卫,并采取一系列迁民造乡的措施,活跃了江淮经济,加速了当时社会的恢复和发展。现今境内依然留有汤和墓、十王四妃墓、李国公墓、吴氏家族墓等众多的明代历史遗存。

明朝中后期,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蚌埠地区再次陷入战争的旋涡之中,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河南师尚照率部火烧固镇,攻克五河;闯王李自成火烧凤阳,三陷怀远城。农民起义加之南明福王政权与清军的争战,给本地的经济、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清同治三年江南长江水师提督银印

城市雏形

清代的蚌埠地区

清军入关后,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使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凤阳县置蚌埠镇。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凤阳府划凤阳、怀远、灵璧三县各一部,置三县司,直属凤阳府。三县司的设置成为蚌埠有史以来最早的行政机构。

隋寿州窑青釉印花四系盘口瓷壶


为了巩固满人统治,彻底消除明朝影响,清政府对明朝皇帝祖地凤阳府的管制尤为严厉,加之淮河泛滥、农业受损,捻军为乱,致使蚌埠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了阻碍和破坏,直到公元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贯通后才真正得以迅速发展。

“蚌埠集”与“小蚌埠”

南宋时,宋金隔河而治,开始将淮河南岸(即今蚌埠市区的所在地)称为“蚌埠店”,淮河北岸的金人治区则称为“小蚌埠”。清初,“蚌埠店”附近渐成集市,被称为凤阳边陲的“蚌埠集”,又叫“油盐小集”,后被称为“老蚌埠”。

“七户半”的由来

清朝末年,蚌埠辖区居民多聚族而居,以务农为主,如高家营、王家营、蒋家岗、朱家岗、席家沟、施家洼及靠近集镇的陆家族人和回民李姓者,还有少数散居的渔民和小贩,总数不满500户。为应对凤阳县衙门的派款,以及筹集每年春季东岳庙会经费的需要,地方上问事者以族居划分,把淮河南岸大姓老户分为七户半,散居者为两户半,凑成十分全数,这就是“七户半”的由来。

蚌埠最早的行政机构——三县司

三县司,始置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凤阳府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行政区范围,治所设于淮河北岸的小蚌埠,自此,蚌埠脱离原三县管辖,直属凤阳府。三县司的设置成为蚌埠有史以来最早的行政机构。


素材提供:蚌埠市博物馆

编辑:王保童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