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菌菇、湖羊、螃蟹……各种蔬菜瓜果、肉类水产物丰价稳,让春节期间的“菜篮子”“果盘子”供应无虞。蚌埠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丰富着市民餐桌,更为珠城农民带来了美好新生活。
现代设施大棚内,瓜果飘香、采摘正忙;农牧产品加工车间里生产有序;稻虾生态种养,稻香虾肥、销往全国……我市扎实推进“两强一增”行动,科技赋能助力现代农业“加速跑”,珠城大地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美景,产业兴、业态丰、收入增。
新农人“种”出美好生活
人勤春来早。
暖阳下,五河县大新镇府台村葡萄基地里,洋溢着春的喜悦,村民们正忙着给500亩葡萄大棚“穿新衣”,场面颇为壮观。
随着新棚膜被盖上,阳光透过棚膜一缕缕照射进来,洒落在一棵棵葡萄树上,开启新一年的希望。
不远处,葡萄基地300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冷链包装2号车间建设正酣。
“春节前后,十万斤‘阳光玫瑰’葡萄销售一空,从蚌埠卖到全国各地。”五河县大新镇府台村葡萄种植大户郭传松笑着说,在科技的加持下,葡萄基地采用水肥一体滴灌等新技术,年产量约200万斤,随着葡萄品质不断提升,销售额也逐年增长。
忙碌了一年的村民们,吃着用汗水浇灌的葡萄,瞅着鼓起来的腰包,心里就跟灌了蜜一样甜。府台村村民徐朝喜笑着说:“来这上班,工资每月三四千元,在家门口能照顾到家,日子越过越好,对未来充满信心。”
葡萄园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支撑,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新平台。郭传松告诉记者,高峰时葡萄园每天用工量超过200人,一部分长期工人年收入超过3万元。
村民郭保凤正和一群村民忙着给葡萄棚盖棚膜。她告诉记者,在这里上班的大多都是同村的,大家都熟悉,在一起上班有说有笑。这几年,随着葡萄基地业务不断发展壮大,她的收入也“水涨船高”,提高了不少。
在相隔几十公里的淮上区梅桥镇梅桥村,鑫杰草莓种植合作社有关负责人蒋小杰,正带领着工人马不停蹄地采摘、发货、送货。
“这一段时间,每天平均采摘2千斤,本地销售约占七成。”33岁的蒋小杰对记者说,春节前后迎来销售旺季,他和父亲各自带领两班村民,经常忙到深夜。
“我们种植草莓全部是‘红颜’‘奶油’‘法兰地’等优质品种,市场反响不错!”蒋小杰告诉记者,他们采用无公害生态栽培模式,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利用蜜蜂授粉和太阳能灭虫灯等生物防治技术,再配套滴灌、渗灌、微喷等田间管理,草莓个大、色艳、味甜。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市场复苏,今年的收入有望再创新高。
匆忙结束采访后,蒋小杰又马不停蹄地踏上“送货之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促进产业发展,梅桥镇政府常态化派遣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大棚指导,鼓励发展采摘旅游经济,有力推动了草莓种植成为该镇农旅融合发展的新增长点。下一步,该合作社打算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力争将草莓销往全国各地,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科技赋能促进提质增效
立春已过,天气渐暖,迎来了蟹苗虾苗投放时节。
五河县申集镇黄李村的朱凡堂今年57岁,从事螃蟹养殖20余年,聊起水产养殖,这位“老农人”的话语中有着诸多的“新理念”。 投放蟹苗时间、定期补充适合蟹苗生长微量元素、稻蟹轮作一水两用……聊起这些,朱凡堂头头是道。
近年来,走“环保、生态、绿色”种养殖健康食品发展之路,朱凡堂通过“基地 合作社 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成功研发培育出优质蟹苗,直接带动当地从事稻渔综合种养、稻蟹连作的养殖户100余户。
连片稻虾的沱湖乡大岗村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五河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本龙介绍,该村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基地务工形式,参与稻虾共作的村民达到约2800人,人均年增收4000元。王本龙正积极推广稻蟹、稻鱼、稻鳅、稻鳖等养殖模式,寻求稻田综合种养多元化发展。
在固镇金叶养殖家庭农场,得益于固镇白羽肉鸡健康养殖科技特派团的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一年仅抗生素药费,就能节约90万元,与此同时,为社会提供了健康无抗的高品质鸡肉。
作为固镇白羽肉鸡健康养殖科技特派团团长,安徽科技学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陈浩,带领安徽科技学院和亳州学院20余位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团,攻克困扰企业做强的“卡脖子”难题。
农业和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
近年来,我市坚持高效、协作原则,跨学科、跨部门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基层开展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服务,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我市围绕怀远糯稻、怀远石榴、固镇湖羊、五河水产等特色产业,组建了21个科技特派团。
技术在手,助农增收。
我市聚焦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等“三农”人才培育,集中打造集“乡土化”与“专业化”于一体的新型农民。
“全市科技特派员达到975人,实现服务行政村全覆盖。”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与环境保护科负责人介绍,我市与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共建糯稻、花生、玉米等产业研究院。创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4个、国家星创天地4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8家、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5个。固镇县利民羊业小尾寒羊场为全省唯一小尾寒羊保种场。怀远县石榴种质资源圃被确定为省级种质资源圃。蚌埠“‘四个一’撬动农民职业教育方式多维度发展”跻身全国25个农民职业教育典型案例。
打开“蚌埠农民教育培训”视频号,里面“干货”满满。我市不断创新农民培训内容和方式,把课堂开在田间,让专家在“云端”授课,努力打造一支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知识、教您如何购良种配秋种……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蚌埠分校多形式组织农民教育培训,扩容农民云上课堂,2022年共开展8期线上培训,农民获取信息知识、农业技术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同时,进一步延伸农村新媒课堂,打造跟踪服务课程。
产业兴 业态丰 收入增
走进怀远县双桥集镇赵圩村,村民屋前屋后有绿植点缀,道路干净宽敞,路灯造型别致。再往前走,一条小河从村前缓缓流过,河水清澈,所到之处,处处都像是风景画。
金秋十月,漫步赵圩村,菊香四溢。
产业兴,则乡村兴。2022年以来,该镇采用“党建+合作社+务工”的模式,大力发展菊花种植,通过引进菊花种植项目,免费提供天生赢家凯发k8国际的技术支持,走出了一条特色种植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菊花的收获,不仅给种植户带来了收益,为周边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带来了务工收入,也扮“靓”了村庄。
这仅仅是我市扎实推进“两强一增”行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的一个注脚。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去年以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亮点突出。目前,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44家。创建16个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固镇县肉鸡产业入选2022年“一县一(特)”全产业链,食品产业园入列2022年全省20强园。五河县朱顶现代农业产业园、淮上区梅桥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第四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怀远县龙亢镇等4个乡镇、怀远县褚集镇池庙村等20个村入选全省“115”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创建。
2022年,全市“两品一标”获证产品累计达206个。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8个、全国区域公用品牌2个,“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企业品牌2个、产品品牌9个。“石湖西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22年,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87元,居全省第6位;同比增长5.9%。
“新年伊始,第一场全市性的大会就是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体现出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的一年,我市将围绕切实抓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深入推进“两强一增”行动、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万亩;推动科技强农全链条延伸,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载体突破100家;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2023年一项项具体的“目标计划”,也带给 “新农人”更多希望。(记者 周芳林 通讯员 任珺 文/图 编辑 徐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