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走进白莲坡镇: 五彩 产业遍地香

2022-10-10 07:32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年福烨 陈昂 文/图

这里,乡村振兴步履铿锵;这里,美丽图景日新月异。

“靓淮河 走两岸”系列报道第三站,蚌埠日报融媒体采访团聚焦淮河西岸的白莲坡镇。“相传这里是白莲仙子降落凡间的一方沃土宝地,莲花盛开,稻米飘香,白莲坡镇因此得名。”面对记者的采访,镇长陈何军介绍关于白莲坡镇的美丽传说,言语中充满自豪。作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近年来,该镇重点发展“五彩”产业,即“白色稻米、黑色甲鱼、黄色草编、红色龙虾、绿色体验农业”五个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路子。

又是一年陌上秋,遍地金黄谷飘香。今天的白莲坡镇,产业之花次第开,乡村振兴硕果来。

龙头带动

主导产业势头足

贡米文化长廊、人物雕塑、欢迎标语……行走在白莲坡镇街道和乡村,米的元素随处可见。

关于米,白莲坡镇的干部群众,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

“我们的特产是‘白莲坡贡米’,也是主导产业。相传,当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被芡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吸引,便离舟登岸,路过白莲坡,品尝当地美食,对晶莹如玉的稻米赞不绝口,御赐为宫廷贡米,白莲坡地名和白莲坡贡米从此闻名天下。”谈起该镇的特色名片,陈何军娓娓道来。


  百姓粮油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加紧生产


来到叶湖村贡米生产基地,种植大户叶华久正在查看糯稻长势,“现在是灌浆期,雨水少、阳光充足,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眼前的田野里稻浪滚滚,沉甸甸的稻穗把稻秆压弯了腰。

好田出好米。抛开历史传说,白莲坡贡米有何过人之处?“光照充足、土壤肥沃且多为水稻土、有机质含量≧2.1%、全氮含量≧1.2g/kg……”和米打了一辈子交道,叶华久对家乡的土地了如指掌。

白莲坡人没有浪费这块天赐宝地。

这几年,在政府的引导下,种粮大户们走上了绿色种植之路。

“前期采取机插秧,秧苗比较有序、深浅一致,使田间的通风、透光性比价好,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同等条件下,更利于增产增收。日常田间管理的农药都是低残留,从现在起到11月15日左右稻子收割,其间不打农药,让它自然生长。”叶华久说,绿色标准化的种植模式已经在全镇推广开来。

陈何军介绍,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思路,白莲坡镇已经建成10万亩高标准糯稻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年产优质稻米2000万斤,平均亩产700公斤以上。“我们的糯稻都是订单种植,粮食不落地直接送往大型加工企业。”叶华久说。

位于镇区的百姓粮油有限公司就是当地的龙头企业之一,来到生产车间,糯稻碾磨机高速运转,从这里生产加工的各类优质糯米很快就能端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今年企业在原有生产线的基础上,新建年加工10万吨糯米项目,目前项目基本完工,静待秋粮丰收。

“白莲坡糯稻加工的白莲坡糯米,直链淀粉、蛋白质、赖氨酸等含量均达到特种优质米的标准,是营养成分较高的滋补精米。市场走俏,销售火爆。”百姓粮油负责人顾庆龙说,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贡米优良的品质进一步推动了深加工的发展,据了解,目前全镇有80多家贡米加工企业。

名声在外的白莲坡贡米还引来外地巨头纷纷抢滩,先后被浙江五芳斋粽子、三全凌汤圆等著名企业集团列为企业糯米原料生产基地。

        莲坡镇

陈何军说,镇里正在谋划130亩产业园和4万吨粮食仓储项目,以水稻深加工为主,依托现有的水稻烘干、稻米加工、转运输和仓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贡米精深加工,并根据全镇水稻行业的发展对加工类项目、仓储类项目跟进投入,扩大规模,由产粮大镇向加工业大镇转变。

稻渔共生

生态农业有奔头

依托水乡优势,创新推广“稻渔共生”生态养殖模式,红色龙虾成为白莲坡镇的又一个产业亮点。

在邵王村,方方正正的虾塘伴着一大片稻田,错落有致,当阳光“印”在水面上波光闪闪,犹如打翻的调色板。

“现在还能看到少量的虾,等过段时间温度下降后,虾就钻到泥土里,等明年开春才会再出来。”回乡创业4年,门外汉张春连成了农业“土专家”。

2018年6月,张春连回乡创办了皖浙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现在拥有稻渔综合种养2580亩,还带动周围8000多亩土地农民进行稻渔综合种养。

“龙虾是稻田里的清道夫,龙虾养在稻田里,能吃杂草、水生生物,还能消灭危害性幼虫,从而起到除草除害作用。龙虾觅食活动,还有助于稻田松土、活水、通气,可增加水溶氧量,同时排泄物还起到了增肥效果。水稻根系发达,又反过来为龙虾生长提供了遮阳的栖息场所。”张春连介绍说。

几年下来,综合种养给张春连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50亩的养殖田来算,一年龙虾收入15万元左右,水稻收入7万元左右,每亩土地的纯利润能达到3000元。

面对当前气候多变、赤霉病易发多发现状,白莲坡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2015年开始,推广虾稻共生的绿色生产方式,把稻麦轮作田改为稻虾共生田。目前,全镇稻虾共生田面积已经达到了18000多亩,年产龙虾180多万斤,年产值4800多万元。每年秋季收完水稻,引水养虾,在来年水稻插秧前,小龙虾便能批量上市。

稻虾共生富民路,生态农业有奔头。“由旧模式‘一稻一麦’到新花样‘稻虾共生’,表面看起来少收一季小麦,水稻又小幅度减产,但却减少了农药和化肥使用,满足了市场对小龙虾的需求,确保了食品安全。”白莲坡镇农技人员叶福华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稻渔共生”绿色生态种养模式种出来的大米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进一步擦亮了贡米名片。在2020年11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上,皖浙农业的粳米在全国“渔米”大比拼中摘下金奖。

变废为宝

秸秆长出大产业

在白莲坡镇新庄村汇农草编专业合作社车间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碌,十几架草编机飞快运转,村民将回收来的秸秆塞进机器内,一段草绳很快被编好。

针对水稻种植面积覆盖全乡、秸秆数量巨大的特点,近年来,白莲坡镇依托本地草编工艺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草编产业。“为了让没有一定特长的人也能充分就业,我们开展脱贫攻坚的时候摸索出了这个路子,后来成为全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典型。”陈何军说。

不起眼的秸秆变废为宝,“长”出了大产业。

汇农草编专业合作社拥有草绳加工机器36台,每台机器一年能给村民增收1万—2万元。秸秆经过加工后变成草绳,可广泛用于机器包装防碰撞、瓷器捆绑、园林绿化及苗木防寒保湿防虫等。

草编机使用起来并不复杂,也没有多高技术门槛,村民在家里就可以完成操作。“我们在工作时间和地点上对村民没有要求,把大家集中到车间来进行草绳加工,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还是为了村民着想。”合作社负责人唐建军表示,“村民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也可以在家进行草绳加工后送到我们这里,现场进行回收并支付工钱。”

“稻草秸秆赛金条,草编编出好生活。”这两句花鼓灯灯歌唱出了村民们对发展草编产业的点赞。“这边是多劳多得。上下班时间比较自由,很适合我这样平常需要照顾老人孩子的人。”新庄村村民李丽萍干劲十足。

在白莲坡镇,采取“合作社加农户”的利益连接模式,就业车间直接开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既方便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也解决了村民自己发展规模小、个体对外销路窄的后顾之忧。

经过几年发展,黄色草编辐射全镇一半村子,形成了产业链,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使秸秆变成了“金不换”。“既解决了秸秆禁烧的难题,又带动了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陈何军说。

在“铺天盖地”的乡村产业中打造“顶天立地”的特色支点。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风,白莲坡镇依托“水产养殖之乡”的名头还大力发展黑色甲鱼养殖,年产优质甲鱼3000多吨,年产值2亿多元,姚山村依托甲鱼养殖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依托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推进农旅融合,兴建万亩石榴园、千亩牡丹园、百亩桃花园等风景园,营造芡河湿地公园等滨水景观……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农旅品牌,像一朵朵莲花争奇斗艳,让游人养眼悦心,饱览白莲风情,尽享田园风光。

奋进新时代,“白莲”更出彩。

“我们将紧盯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目标定位,在‘五彩’产业强镇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动乡村治理,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持续增强发展韧劲,把白莲坡建设成一个‘水清、岸绿、稻香、鱼肥、村庄美’的淮上名镇。”陈何军最后说。

134

蚌埠新闻网记者 年福烨 陈昂 文/图

这里,乡村振兴步履铿锵;这里,美丽图景日新月异。

“靓淮河 走两岸”系列报道第三站,蚌埠日报融媒体采访团聚焦淮河西岸的白莲坡镇。“相传这里是白莲仙子降落凡间的一方沃土宝地,莲花盛开,稻米飘香,白莲坡镇因此得名。”面对记者的采访,镇长陈何军介绍关于白莲坡镇的美丽传说,言语中充满自豪。作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近年来,该镇重点发展“五彩”产业,即“白色稻米、黑色甲鱼、黄色草编、红色龙虾、绿色体验农业”五个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路子。

又是一年陌上秋,遍地金黄谷飘香。今天的白莲坡镇,产业之花次第开,乡村振兴硕果来。

龙头带动

主导产业势头足

贡米文化长廊、人物雕塑、欢迎标语……行走在白莲坡镇街道和乡村,米的元素随处可见。

关于米,白莲坡镇的干部群众,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

“我们的特产是‘白莲坡贡米’,也是主导产业。相传,当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被芡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吸引,便离舟登岸,路过白莲坡,品尝当地美食,对晶莹如玉的稻米赞不绝口,御赐为宫廷贡米,白莲坡地名和白莲坡贡米从此闻名天下。”谈起该镇的特色名片,陈何军娓娓道来。


  百姓粮油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加紧生产


来到叶湖村贡米生产基地,种植大户叶华久正在查看糯稻长势,“现在是灌浆期,雨水少、阳光充足,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眼前的田野里稻浪滚滚,沉甸甸的稻穗把稻秆压弯了腰。

好田出好米。抛开历史传说,白莲坡贡米有何过人之处?“光照充足、土壤肥沃且多为水稻土、有机质含量≧2.1%、全氮含量≧1.2g/kg……”和米打了一辈子交道,叶华久对家乡的土地了如指掌。

白莲坡人没有浪费这块天赐宝地。

这几年,在政府的引导下,种粮大户们走上了绿色种植之路。

“前期采取机插秧,秧苗比较有序、深浅一致,使田间的通风、透光性比价好,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同等条件下,更利于增产增收。日常田间管理的农药都是低残留,从现在起到11月15日左右稻子收割,其间不打农药,让它自然生长。”叶华久说,绿色标准化的种植模式已经在全镇推广开来。

陈何军介绍,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思路,白莲坡镇已经建成10万亩高标准糯稻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年产优质稻米2000万斤,平均亩产700公斤以上。“我们的糯稻都是订单种植,粮食不落地直接送往大型加工企业。”叶华久说。

位于镇区的百姓粮油有限公司就是当地的龙头企业之一,来到生产车间,糯稻碾磨机高速运转,从这里生产加工的各类优质糯米很快就能端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今年企业在原有生产线的基础上,新建年加工10万吨糯米项目,目前项目基本完工,静待秋粮丰收。

“白莲坡糯稻加工的白莲坡糯米,直链淀粉、蛋白质、赖氨酸等含量均达到特种优质米的标准,是营养成分较高的滋补精米。市场走俏,销售火爆。”百姓粮油负责人顾庆龙说,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贡米优良的品质进一步推动了深加工的发展,据了解,目前全镇有80多家贡米加工企业。

名声在外的白莲坡贡米还引来外地巨头纷纷抢滩,先后被浙江五芳斋粽子、三全凌汤圆等著名企业集团列为企业糯米原料生产基地。

        莲坡镇

陈何军说,镇里正在谋划130亩产业园和4万吨粮食仓储项目,以水稻深加工为主,依托现有的水稻烘干、稻米加工、转运输和仓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贡米精深加工,并根据全镇水稻行业的发展对加工类项目、仓储类项目跟进投入,扩大规模,由产粮大镇向加工业大镇转变。

稻渔共生

生态农业有奔头

依托水乡优势,创新推广“稻渔共生”生态养殖模式,红色龙虾成为白莲坡镇的又一个产业亮点。

在邵王村,方方正正的虾塘伴着一大片稻田,错落有致,当阳光“印”在水面上波光闪闪,犹如打翻的调色板。

“现在还能看到少量的虾,等过段时间温度下降后,虾就钻到泥土里,等明年开春才会再出来。”回乡创业4年,门外汉张春连成了农业“土专家”。

2018年6月,张春连回乡创办了皖浙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现在拥有稻渔综合种养2580亩,还带动周围8000多亩土地农民进行稻渔综合种养。

“龙虾是稻田里的清道夫,龙虾养在稻田里,能吃杂草、水生生物,还能消灭危害性幼虫,从而起到除草除害作用。龙虾觅食活动,还有助于稻田松土、活水、通气,可增加水溶氧量,同时排泄物还起到了增肥效果。水稻根系发达,又反过来为龙虾生长提供了遮阳的栖息场所。”张春连介绍说。

几年下来,综合种养给张春连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50亩的养殖田来算,一年龙虾收入15万元左右,水稻收入7万元左右,每亩土地的纯利润能达到3000元。

面对当前气候多变、赤霉病易发多发现状,白莲坡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2015年开始,推广虾稻共生的绿色生产方式,把稻麦轮作田改为稻虾共生田。目前,全镇稻虾共生田面积已经达到了18000多亩,年产龙虾180多万斤,年产值4800多万元。每年秋季收完水稻,引水养虾,在来年水稻插秧前,小龙虾便能批量上市。

稻虾共生富民路,生态农业有奔头。“由旧模式‘一稻一麦’到新花样‘稻虾共生’,表面看起来少收一季小麦,水稻又小幅度减产,但却减少了农药和化肥使用,满足了市场对小龙虾的需求,确保了食品安全。”白莲坡镇农技人员叶福华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稻渔共生”绿色生态种养模式种出来的大米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进一步擦亮了贡米名片。在2020年11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上,皖浙农业的粳米在全国“渔米”大比拼中摘下金奖。

变废为宝

秸秆长出大产业

在白莲坡镇新庄村汇农草编专业合作社车间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碌,十几架草编机飞快运转,村民将回收来的秸秆塞进机器内,一段草绳很快被编好。

针对水稻种植面积覆盖全乡、秸秆数量巨大的特点,近年来,白莲坡镇依托本地草编工艺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草编产业。“为了让没有一定特长的人也能充分就业,我们开展脱贫攻坚的时候摸索出了这个路子,后来成为全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典型。”陈何军说。

不起眼的秸秆变废为宝,“长”出了大产业。

汇农草编专业合作社拥有草绳加工机器36台,每台机器一年能给村民增收1万—2万元。秸秆经过加工后变成草绳,可广泛用于机器包装防碰撞、瓷器捆绑、园林绿化及苗木防寒保湿防虫等。

草编机使用起来并不复杂,也没有多高技术门槛,村民在家里就可以完成操作。“我们在工作时间和地点上对村民没有要求,把大家集中到车间来进行草绳加工,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还是为了村民着想。”合作社负责人唐建军表示,“村民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也可以在家进行草绳加工后送到我们这里,现场进行回收并支付工钱。”

“稻草秸秆赛金条,草编编出好生活。”这两句花鼓灯灯歌唱出了村民们对发展草编产业的点赞。“这边是多劳多得。上下班时间比较自由,很适合我这样平常需要照顾老人孩子的人。”新庄村村民李丽萍干劲十足。

在白莲坡镇,采取“合作社加农户”的利益连接模式,就业车间直接开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既方便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也解决了村民自己发展规模小、个体对外销路窄的后顾之忧。

经过几年发展,黄色草编辐射全镇一半村子,形成了产业链,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使秸秆变成了“金不换”。“既解决了秸秆禁烧的难题,又带动了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陈何军说。

在“铺天盖地”的乡村产业中打造“顶天立地”的特色支点。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风,白莲坡镇依托“水产养殖之乡”的名头还大力发展黑色甲鱼养殖,年产优质甲鱼3000多吨,年产值2亿多元,姚山村依托甲鱼养殖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依托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推进农旅融合,兴建万亩石榴园、千亩牡丹园、百亩桃花园等风景园,营造芡河湿地公园等滨水景观……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农旅品牌,像一朵朵莲花争奇斗艳,让游人养眼悦心,饱览白莲风情,尽享田园风光。

奋进新时代,“白莲”更出彩。

“我们将紧盯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目标定位,在‘五彩’产业强镇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动乡村治理,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持续增强发展韧劲,把白莲坡建设成一个‘水清、岸绿、稻香、鱼肥、村庄美’的淮上名镇。”陈何军最后说。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