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铁笔火墨绘万千世界

2022-05-13 07:36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文/图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走进市烙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柳聪的家中,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客厅沙发上码放着的近百个竹片。在不远处的工作台上,是已经制作好的各类烙画作品,形神兼具的猫咪、灵动可爱的小鸟、憨态可掬的蝈蝈……每幅烙在竹片上的烙画尺寸不一,栩栩如生,线条或粗或细,画面自然产生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让人叹为观止。

柳聪正在工作。

柳聪家中的客厅便是他的工作室。每个角落都能找到烙画作品,每件作品都凝聚着他的创意与巧思。在柳聪的案头,摆着一件纹理斑斓的竹臂搁,上面的花纹如浮萍,参差错落,一只蝴蝶仿佛要从画中翩翩舞进人间。“这是用天然斑竹制作的竹臂搁,上面的蝴蝶是手工烫制的,几乎和天然斑竹上的斑纹交相辉映,毫无违和感。”柳聪说道。

“烙画又叫烫画、火笔画,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涉及绘画、书法、雕刻等多项传统工艺,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柳聪介绍。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柳聪,自小受教历史的父亲影响,对艺术十分热爱,闲暇之余自己在木板上刻画一些小作品。成年后,他便走上了烙画的创作之路。

2003年,是柳聪烙画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当年柳聪去北京潘家园时,无意中看到一位老师手上把玩着一个手捻小葫芦,葫芦上烙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仿佛要飞出来一样。“当时在蚌埠市场上还真没有看到类似的东西。看到这个葫芦后,我就走不动路了,非常喜爱这个手捻葫芦,就问是否可以花钱购买,但最终对方不愿意割爱。”对手捻葫芦有着执念的柳聪回到蚌埠后始终不能释怀。

“我是不是也能尝试做一个呢?”这个念头一冒出来,便一发不可收。柳聪又跑去北京,在市场上收集了一批小葫芦,新买了个电烙笔,开始准备自己动手创作。“大约在烙坏了十几个葫芦之后,终于做出了一个成品,画了一个小蝈蝈,朋友们看了都说好,争相索要。”历时数月,柳聪完成了20多个小葫芦作品的创作。

竹隔作品

对之前的手捻葫芦仍念念不忘的柳聪,带着做好的一盒小葫芦又去了北京潘家园,准备用这盒葫芦作品“以货换货”。没想到,在古玩店柳聪刚把葫芦烙画拿出来,立刻吸引了店内其他顾客的目光。大家围在一起,一边端详葫芦烙画,一边交口称赞,最终一位北京老大爷开了高价将整套葫芦烙画全部“包圆”。

这一次的北京之行给柳聪的烙画创作带来了莫大的信心和动力。他将创作目光又投向了竹片。“和葫芦不同,竹子材质更硬,创作难度更高。于是,我从云南购买了大批竹片,当时的价格是60元一片。”玉竹、斑竹、虫竹,柳聪根据竹片的特点,再根据绘画手法上的明暗、虚实变化去创作竹具。

一方竹片,一支铁笔,笔尖落下,青烟腾起……在柳聪的指导下,记者尝试在竹片上勾勒线条,一笔一道黑色印记烙下。

“烙画时,利用控温技巧,勾画烘烫。在创作时,根据构图掌握烙具的速度、控制烙具的温度、把握烙具的角度和压力,使用落、起、止、走、住、藏等运烙技巧。根据力道的不同,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柳聪说道,烙画是个精细活,是一项需要潜心钻研的艺术,要耐得住性子,坐不住就做不成这门手艺。

手捻葫芦

48岁的柳聪,数十年来凭借对工艺的潜心探索和不断创新,他的烙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在蚌埠独树一帜,大量精美的烙画作品赢得了藏家与同行们的好评。竹具烙画《十八罗汉》获安徽省第八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徽工奖”金奖,葫芦器烙画《持剑钟馗图》被蚌埠市博物馆收藏,斑竹烙画《金鲲南来海扬波》被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收藏。

柳聪还尝试着采用更多的材料去创作,巧妙自然地将绘画艺术与制作工艺相结合,同时还将蚌埠文化元素融入烙画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件在木头上创作的烙画,上面的蚌埠元素你肯定知道。”循着柳聪的声音,记者看到,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大禹、禹王宫、望淮塔……跟随着时间线的推移,在这件烙画上便可一探蚌埠文化脉络。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烙画艺术,2017年,柳聪接受了蚌埠工艺美术学校的邀请,入驻了校区的非遗工作室,通过定期的综合讲座和专题授课,普及烙画创作的知识和技巧。在柳聪的熏陶下,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从小就喜爱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喜爱看书,每天还坚持练习小篆,为烙画打牢基本功。对于未来,柳聪有一个更大的愿景,他说:“我有这个责任也有义务去传承烙画这个非遗项目,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中国传统民俗工艺的魅力,让古老民间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174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文/图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走进市烙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柳聪的家中,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客厅沙发上码放着的近百个竹片。在不远处的工作台上,是已经制作好的各类烙画作品,形神兼具的猫咪、灵动可爱的小鸟、憨态可掬的蝈蝈……每幅烙在竹片上的烙画尺寸不一,栩栩如生,线条或粗或细,画面自然产生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让人叹为观止。

柳聪正在工作。

柳聪家中的客厅便是他的工作室。每个角落都能找到烙画作品,每件作品都凝聚着他的创意与巧思。在柳聪的案头,摆着一件纹理斑斓的竹臂搁,上面的花纹如浮萍,参差错落,一只蝴蝶仿佛要从画中翩翩舞进人间。“这是用天然斑竹制作的竹臂搁,上面的蝴蝶是手工烫制的,几乎和天然斑竹上的斑纹交相辉映,毫无违和感。”柳聪说道。

“烙画又叫烫画、火笔画,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涉及绘画、书法、雕刻等多项传统工艺,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柳聪介绍。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柳聪,自小受教历史的父亲影响,对艺术十分热爱,闲暇之余自己在木板上刻画一些小作品。成年后,他便走上了烙画的创作之路。

2003年,是柳聪烙画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当年柳聪去北京潘家园时,无意中看到一位老师手上把玩着一个手捻小葫芦,葫芦上烙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仿佛要飞出来一样。“当时在蚌埠市场上还真没有看到类似的东西。看到这个葫芦后,我就走不动路了,非常喜爱这个手捻葫芦,就问是否可以花钱购买,但最终对方不愿意割爱。”对手捻葫芦有着执念的柳聪回到蚌埠后始终不能释怀。

“我是不是也能尝试做一个呢?”这个念头一冒出来,便一发不可收。柳聪又跑去北京,在市场上收集了一批小葫芦,新买了个电烙笔,开始准备自己动手创作。“大约在烙坏了十几个葫芦之后,终于做出了一个成品,画了一个小蝈蝈,朋友们看了都说好,争相索要。”历时数月,柳聪完成了20多个小葫芦作品的创作。

竹隔作品

对之前的手捻葫芦仍念念不忘的柳聪,带着做好的一盒小葫芦又去了北京潘家园,准备用这盒葫芦作品“以货换货”。没想到,在古玩店柳聪刚把葫芦烙画拿出来,立刻吸引了店内其他顾客的目光。大家围在一起,一边端详葫芦烙画,一边交口称赞,最终一位北京老大爷开了高价将整套葫芦烙画全部“包圆”。

这一次的北京之行给柳聪的烙画创作带来了莫大的信心和动力。他将创作目光又投向了竹片。“和葫芦不同,竹子材质更硬,创作难度更高。于是,我从云南购买了大批竹片,当时的价格是60元一片。”玉竹、斑竹、虫竹,柳聪根据竹片的特点,再根据绘画手法上的明暗、虚实变化去创作竹具。

一方竹片,一支铁笔,笔尖落下,青烟腾起……在柳聪的指导下,记者尝试在竹片上勾勒线条,一笔一道黑色印记烙下。

“烙画时,利用控温技巧,勾画烘烫。在创作时,根据构图掌握烙具的速度、控制烙具的温度、把握烙具的角度和压力,使用落、起、止、走、住、藏等运烙技巧。根据力道的不同,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柳聪说道,烙画是个精细活,是一项需要潜心钻研的艺术,要耐得住性子,坐不住就做不成这门手艺。

手捻葫芦

48岁的柳聪,数十年来凭借对工艺的潜心探索和不断创新,他的烙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在蚌埠独树一帜,大量精美的烙画作品赢得了藏家与同行们的好评。竹具烙画《十八罗汉》获安徽省第八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徽工奖”金奖,葫芦器烙画《持剑钟馗图》被蚌埠市博物馆收藏,斑竹烙画《金鲲南来海扬波》被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收藏。

柳聪还尝试着采用更多的材料去创作,巧妙自然地将绘画艺术与制作工艺相结合,同时还将蚌埠文化元素融入烙画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件在木头上创作的烙画,上面的蚌埠元素你肯定知道。”循着柳聪的声音,记者看到,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大禹、禹王宫、望淮塔……跟随着时间线的推移,在这件烙画上便可一探蚌埠文化脉络。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烙画艺术,2017年,柳聪接受了蚌埠工艺美术学校的邀请,入驻了校区的非遗工作室,通过定期的综合讲座和专题授课,普及烙画创作的知识和技巧。在柳聪的熏陶下,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从小就喜爱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喜爱看书,每天还坚持练习小篆,为烙画打牢基本功。对于未来,柳聪有一个更大的愿景,他说:“我有这个责任也有义务去传承烙画这个非遗项目,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中国传统民俗工艺的魅力,让古老民间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