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禹会村遗址2022年度考古工作全面启动

2022-03-11 07:32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讯(融媒体记者 何沛)近日,在禹会村东北的田野,一队身着统一制服的考古勘探人员以一定间隔的形式打下探铲,随着探铲缓缓深入地下,土样不断提取,标志着2022年度的禹会村遗址考古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古史记载,我市涂山一带是大禹的治淮基地,是禹娶妻生子之地。大禹带领民众“劈山导淮”,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

禹会村遗址发现于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禹会村遗址进行勘察和钻探,发现这是一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关键时期的关键遗址”,之后,该遗址的考古发掘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中,于2007到2011年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近万平方米,发现一处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祭祀台基,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并发现大型棚屋建筑基址、灰坑、红烧土层、燎祭痕迹等多种遗迹现象。同时,还发现了史前小麦。这一发现将我国的小麦种植史上溯至4000年以前,是史前农业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根据遗址分布特点和采集的标本分析,禹会村遗址是淮河流域龙山文化时期的一处规模较大的聚落遗址。经测定,遗址距今约4100年左右,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基本相符。这处沉睡了4000余年的遗址被揭开了神秘面纱,给国内国际学术界研究大禹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文献记载的“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历史事件自此有了考古材料的证明。

继考古发现确认与古史文献记载的“禹会诸侯”“禹娶涂山”等内容完全吻合之后,在2017年的二期考古发掘中,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工程又获得新进展,发现了一处大型古代城址,其中西城垣和南城垣被淮河侵蚀,北城垣现存长度300米,东城垣现存长度600米,据此推测城址规模不少于18万平方米。该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是淮河中游地区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

双墩遗址雕塑再现了双墩先民的生活场景。

2020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徽工作队对禹会村新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进行解剖发掘,主要围绕城址东北角展开,明确一期考古发掘发现的祭祀台基为龙山文化城址的一部分,通过对北城垣、东城垣的堆积状况分别解剖发掘,在两处城垣主体堆积和内外壕沟中均发现有龙山文化早中期的陶器残片,为确定城垣年代提供了依据。

考古勘探发现,禹会村遗址的遗存密集区分布于国道206沿线的北、中、南三个不连续区域,其中南区为龙山文化的核心区,包括大型城址、居住生活区等重要遗迹。

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在实施“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禹会村遗址聚落考古与研究课题过程中,发现了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城址的南部区域有外围城垣。“今年,为进一步探明外围城垣的结构特征、总体走向、分布范围,考古队继续对该区域进行勘探。目前,通过勘探发现了外围南城垣与东城垣。其中,南城垣已经勘探完成东西长约570米,东城垣已勘探到的南北长度约910米。”据蚌埠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外围城垣的发现是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重大成果,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研价值。今年安徽省将开展8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蚌埠禹会村遗址就在其中。2021年的勘探成果,进一步扩展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对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城址的结构和布局有了更丰富的认知,为科学编制禹会村大遗址保护规划、全力推动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据悉,2022年度的禹会村遗址考古工作计划为继续完善东城垣的考古勘探,同时寻找北城垣,力争全面完成外围城垣的考古勘探。(完)

111

蚌埠新闻网讯(融媒体记者 何沛)近日,在禹会村东北的田野,一队身着统一制服的考古勘探人员以一定间隔的形式打下探铲,随着探铲缓缓深入地下,土样不断提取,标志着2022年度的禹会村遗址考古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古史记载,我市涂山一带是大禹的治淮基地,是禹娶妻生子之地。大禹带领民众“劈山导淮”,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

禹会村遗址发现于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禹会村遗址进行勘察和钻探,发现这是一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关键时期的关键遗址”,之后,该遗址的考古发掘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中,于2007到2011年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近万平方米,发现一处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祭祀台基,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并发现大型棚屋建筑基址、灰坑、红烧土层、燎祭痕迹等多种遗迹现象。同时,还发现了史前小麦。这一发现将我国的小麦种植史上溯至4000年以前,是史前农业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根据遗址分布特点和采集的标本分析,禹会村遗址是淮河流域龙山文化时期的一处规模较大的聚落遗址。经测定,遗址距今约4100年左右,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基本相符。这处沉睡了4000余年的遗址被揭开了神秘面纱,给国内国际学术界研究大禹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文献记载的“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历史事件自此有了考古材料的证明。

继考古发现确认与古史文献记载的“禹会诸侯”“禹娶涂山”等内容完全吻合之后,在2017年的二期考古发掘中,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工程又获得新进展,发现了一处大型古代城址,其中西城垣和南城垣被淮河侵蚀,北城垣现存长度300米,东城垣现存长度600米,据此推测城址规模不少于18万平方米。该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是淮河中游地区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

双墩遗址雕塑再现了双墩先民的生活场景。

2020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徽工作队对禹会村新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进行解剖发掘,主要围绕城址东北角展开,明确一期考古发掘发现的祭祀台基为龙山文化城址的一部分,通过对北城垣、东城垣的堆积状况分别解剖发掘,在两处城垣主体堆积和内外壕沟中均发现有龙山文化早中期的陶器残片,为确定城垣年代提供了依据。

考古勘探发现,禹会村遗址的遗存密集区分布于国道206沿线的北、中、南三个不连续区域,其中南区为龙山文化的核心区,包括大型城址、居住生活区等重要遗迹。

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在实施“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禹会村遗址聚落考古与研究课题过程中,发现了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城址的南部区域有外围城垣。“今年,为进一步探明外围城垣的结构特征、总体走向、分布范围,考古队继续对该区域进行勘探。目前,通过勘探发现了外围南城垣与东城垣。其中,南城垣已经勘探完成东西长约570米,东城垣已勘探到的南北长度约910米。”据蚌埠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外围城垣的发现是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重大成果,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研价值。今年安徽省将开展8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蚌埠禹会村遗址就在其中。2021年的勘探成果,进一步扩展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对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城址的结构和布局有了更丰富的认知,为科学编制禹会村大遗址保护规划、全力推动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据悉,2022年度的禹会村遗址考古工作计划为继续完善东城垣的考古勘探,同时寻找北城垣,力争全面完成外围城垣的考古勘探。(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