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蚌埠市民要捐本地产第一代制刷机

2022-02-17 08:57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讯(融媒体记者 陈昂 实习生 张可 文/图)各种刷子,是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是生产刷子的机器很多人都没有见过。2月16日,家住禹会区纬四路街道的杨振国老人与本报联系,作为制刷人,见证了蚌埠制刷业曾经的辉煌,如今自己年纪大了,希望将本地产的第一代制刷机捐献给博物馆。

当天下午,记者在淮河路西段一处门面房内,看到这套制刷机器,通过电机提供动力,仍然可以使用。杨师傅介绍,1976年他和同事刘贵海从当时的锻压机厂调入蚌埠制刷厂工作,主要任务是帮助制刷厂实现机械化生产。

振国正在清理制刷机,准备捐给博物馆。

“当时人工制刷效率低,一天只能做40把左右,换成机器能做一千多把。通过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学习,回来根据图纸用车床制作零部件,边学边干,终于生产出本地第一代制刷机。”杨师傅介绍,当时没有专门生产制刷机的厂家,都是制刷厂自己研发的。由于刷子质量好,很快占据了市场,也成为安徽省第一家油漆刷出口的厂家,合肥、南京的同行都来学习。

上世纪90年代初,企业不存在了,杨师傅就将厂里的部分机器买回家,成立了“方圆刷业”,从此自己加工生产各种刷子。在现场,记者看到,各种规格的刷子琳琅满目,既有生活中使用的刷子,也有专门为企业生产的定制刷子。

“当时刷子的用料很讲究,有猪毛、羊毛,还有马尾毛,你看,这把刷子都40年了,仍然可以正常使用。”杨师傅说,当时有家企业施工需要一批细长短毛刷,用于岩石上打孔掏灰,需要量很大,平均每天要生产2000把。还有一把代号“蚌埠803”的猪毛刷子,质量非常好,当时还出口到了外国。

“如今我已经70多岁了,也干不动了,希望将这套机器和当时的一些产品,捐给市博物馆。”杨师傅表示。

据了解,市博物馆已经得知杨师傅的心愿,下一步将到现场详细查看,如果有收藏价值,会把这套机器搬到博物馆。(完)

151

蚌埠新闻网讯(融媒体记者 陈昂 实习生 张可 文/图)各种刷子,是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是生产刷子的机器很多人都没有见过。2月16日,家住禹会区纬四路街道的杨振国老人与本报联系,作为制刷人,见证了蚌埠制刷业曾经的辉煌,如今自己年纪大了,希望将本地产的第一代制刷机捐献给博物馆。

当天下午,记者在淮河路西段一处门面房内,看到这套制刷机器,通过电机提供动力,仍然可以使用。杨师傅介绍,1976年他和同事刘贵海从当时的锻压机厂调入蚌埠制刷厂工作,主要任务是帮助制刷厂实现机械化生产。

振国正在清理制刷机,准备捐给博物馆。

“当时人工制刷效率低,一天只能做40把左右,换成机器能做一千多把。通过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学习,回来根据图纸用车床制作零部件,边学边干,终于生产出本地第一代制刷机。”杨师傅介绍,当时没有专门生产制刷机的厂家,都是制刷厂自己研发的。由于刷子质量好,很快占据了市场,也成为安徽省第一家油漆刷出口的厂家,合肥、南京的同行都来学习。

上世纪90年代初,企业不存在了,杨师傅就将厂里的部分机器买回家,成立了“方圆刷业”,从此自己加工生产各种刷子。在现场,记者看到,各种规格的刷子琳琅满目,既有生活中使用的刷子,也有专门为企业生产的定制刷子。

“当时刷子的用料很讲究,有猪毛、羊毛,还有马尾毛,你看,这把刷子都40年了,仍然可以正常使用。”杨师傅说,当时有家企业施工需要一批细长短毛刷,用于岩石上打孔掏灰,需要量很大,平均每天要生产2000把。还有一把代号“蚌埠803”的猪毛刷子,质量非常好,当时还出口到了外国。

“如今我已经70多岁了,也干不动了,希望将这套机器和当时的一些产品,捐给市博物馆。”杨师傅表示。

据了解,市博物馆已经得知杨师傅的心愿,下一步将到现场详细查看,如果有收藏价值,会把这套机器搬到博物馆。(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