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新闻讲究写实和纪实,务求客观真实;文学讲究描白和留白,追求意象和想象。有差别差异,更有相通之处。”跳出小我看世界,于差别与相通之处做文章,记者也能创作出践行“四力”,深度融合的文学作品。
记者如何创作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又如何做成融媒体产品?
6月5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社长朱思雄(笔名“斯雄”),向您讲述“融媒体书”——《徽州八记》创作背后的故事。
报道之外的发挥
记者的主业是采写新闻,但写好新闻报道之外,其实应该还有很多发挥的空间。
“刚开始,因为工作需要,写正风反腐促发展,连续3次去滁州,看了那里的琅琊山、醉翁亭,还有‘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写黄梅戏,四下安庆,知道那里有金鸡碑,有石牌镇……整版报道《滁州 两任市委书记落马之后》《黄梅戏 走在窄窄的田埂上》发出之后,总觉得有些不甘心,还有那么多题材素材激荡着我,还有好多思绪情感要表达、要传递。”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社长朱思雄在《徽州八记》的自序中回忆道。
忽然有一天,朱思雄想到了柳宗元,想到了他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之题,以文墨自慰,发胸中之意。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阐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托物言志。朱思雄当即决定:“假使写一组类似《永州八记》的游记,岂不正合我意?!”
可起笔又犯踌躇,题目叫什么“八记”呢?
朱思雄告诉《传媒茶话会》:“本来可叫《安徽八记》,虽然准确,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东西。最终确定叫《徽州八记》,主要是考虑:在一般人特别是外省人心目中,徽州就是安徽的代名词,并不是狭隘地局限于古徽州的那一片地域;‘徽州’二字,本身就有足够的名气和文气。”
2017年初,到安徽工作一年多之后,朱思雄开始《徽州八记》的写作,以游记散文的形式给报纸副刊供稿。
增强“四力”的力作
2017年3月25日,《徽州八记》以《琅琊山记》开篇,在人民日报副刊首发。随后《凌家滩记》、《石牌记》、《大通记》、《小岗村记》、《淠史杭治水记》、《科学岛记》、《花戏楼记》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陆续推出,最后由安徽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
2018年5月24日,《徽州八记》新书发布会在安徽图书城举办。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虞爱华说:“盼望已久的《徽州八记》今天正式上市,这是安徽宣传工作有意义的一件大事。斯雄先生到安徽工作以后,以宣传安徽为己任,以服务安徽为职责,为宣传安徽做了大量工作。他在工作之余写出的《徽州八记》,不仅展示了斯雄先生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而且体现了斯雄先生走基层的脚力、看问题的眼力、想问题的脑力、写作品的笔力。《徽州八记》是宣传安徽且深受读者欢迎的一种有效形式,期待斯雄先生写出‘新八记’。”
“好的作品,一定是增强‘四力’的结果。”朱思雄告诉《传媒茶话会》。
从琅琊山、凌家滩、石牌镇、大通镇到小岗村、淠史杭、科学岛、花戏楼,即使作为记者,要客观描写“安徽八景”,仍然要下很大功夫。因为陌生,可能冷眼而独到,却也难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即使是同一处地方,也需一而再再而三地寻访,不断归纳提炼,还要不事雕饰,力求准确凝练,富有美感。
为写好《淠史杭治水记》,朱思雄告诉《传媒茶话会》,他在半年之内曾六下六安,踏遍六大水库,从渠首到渠尾反复地走,从安徽境内一直走到河南的固始。
“淠史杭灌区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最大的水利工程,但很多人并不知情。光讲它‘人定胜天’的过去,就已经够‘伟大’的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自然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进入新时代,淠史杭灌区工程已经由原来单纯的水利工程,演变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因它而造就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作用其效能,完全超出人们的想象。”朱思雄向《传媒茶话会》介绍道。
“融媒体书”的“样书”
“最初策划酝酿写作《徽州八记》时,还只是考虑出版传统的纸质书。后来,忽然有一天突发奇想,觉得每一记文字版出来后,假如再请播音大家朗读一下,做成有声版,应该更有传播效果、更有意思。”朱思雄告诉《传媒茶话会》。
于是,《徽州八记》的每一记都有两个版本,模式固定:“荐读| 斯雄《某某记》”和“为你朗读| 斯雄《某某记》”。朱思雄先后请到多位国内顶尖主播制作朗诵版,比如:广东广播电视台陈晓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姚科、安徽广播电视台俞虹、当今黄梅戏领军人物韩再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弥亚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肖玉、安徽广播电视台任良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李羚瑞……声情并茂的朗诵版,起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甚至可以说赋予了《徽州八记》新的生命。
在新媒体时代,推送传播的渠道和平台,几乎具有决定性意义。《徽州八记》每一记的推送传播,都是先在报纸副刊刊发,作第一次传播;然后是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微信公众号推送,作第二次传播;朗读版出来后,再由新媒体作第三次传播。
“平台传播 名人的粉丝效应”,带来更大的威力。安徽安庆市的石牌镇,被称之为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与黄梅戏自然有不解之缘。朱思雄写作的《石牌记》,先是从黄梅戏切入,最后上升到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
(朱思雄采访黄梅戏领军人物韩再芬)
朱思雄向《传媒茶话会》介绍道:“韩再芬看到《石牌记》后,十分激动和感动,主动请缨要为《石牌记》配音朗读版。一番谋划之后,意外地决定请韩再芬用她的家乡话——安庆话朗读。这款韩再芬安庆话版的《石牌记》推送后,立刻在网络和新媒体上燃爆了,特别是把韩再芬的万千粉丝们深深地迷住了,居然成为津津乐道的谈资。”
《徽州八记》文字和朗读版推出后,又拍摄了微视频。
“全媒体化是世界范围内传媒业的趋势,适应趋势首先要改变思维,媒体融合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媒体融合发展没有既有的模式,传媒业界都在不断探索,寻求创新。某种程度上讲,《徽州八记》是融合发展的一种创新和突破,它虽然是一本纸质书,却又是一款独一无二的融媒体产品,集文字、摄影、朗读有声版、微视频、二维码等几乎所有现有的媒介传播形态于一体,充分运用报、网、端、微、屏等所有的融合传播平台和渠道进行广泛推送,最后由出版社结集成书。‘八记’的音频现已挂在知名的音频网站上。”朱思雄告诉《传媒茶话会》。
适应了当下的融合传播潮流,《徽州八记》阅读量一直呈几何级增长。
第一记《琅琊山记》推送后,网络阅读量迅速突破100万 ;《大通记》推送后,微信阅读量达1000万 ;《科学岛记》再创新高,微信阅读量达3000万 ……仅在2017年12月底,“八记”累计网上阅读量就已过亿次。
“过去讲新闻是‘易碎品’,但《徽州八记》推出以来,网上点击量至今仍在不断攀升。”朱思雄告诉《传媒茶话会》。
2019年5月16日至20日,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徽州八记》出现在安徽馆的展台上。下方推介小字告诉我们:“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徽州八记》多媒体书,打破了常规纸质书的形式,文字配有音频、视频,扫一扫书上的二维码,就能收听文化名人的朗读音频,感受独特的徽风皖韵。扫码还能观看该书的同步纪录片。”
地方外宣的期许
记者创作文学作品?
朱思雄告诉《传媒茶话会》:“新闻讲究写实和纪实,务求客观真实;文学讲究描白和留白,追求意象和想象。有差别差异,更有相通之处。”
说到《徽州八记》的创作,朱思雄告诉《传媒茶话会》:“我一般都是从三个方面要求自己。第一,文章要有美感,文字干净精炼,尽量有画面感,让人读着舒服,有美的享受;第二,要有知识性,信息量尽可能大些,让人读后总能有些收获;第三,要有思想性,立意和站位要高,从具体的事物中跳出来,悟出一定道理和哲理,能够给人以启发。具备此三要素,读者才会愿意读,作品也才会耐读。
作品要有温度,笔锋常带感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这片温暖而亲切的土地上,确实让我有‘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豪情和乐趣。”朱思雄告诉《传媒茶话会》,“如果《徽州八记》可以看作是对安徽的一种推介的话,那将是我的荣幸。我自认义不容辞,并将继续不遗余力,每每胜日寻芳,赏无边风景。”
《徽州八记》出版后,安徽这八处地方的知名度大幅提升,持续发酵,外宣影响延续至今。这确实也让安徽很多地方和很多人对作者充满新的的期许。
朱思雄告诉《传媒茶话会》:“《新·徽州八记》从去年11月已经开篇,依然聚焦江淮大地,触摸安徽强劲的脉搏。目前已经推出《宣纸记》《桃花潭记》《中都城记》三记,全部按融媒体产品模式打造,文图、朗读音频、微视频同步推出,《中都城记》的网络点击量已过600万 。剩下的几篇业已基本成型,传播方式仍然是动用所有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渠道全媒体立体推送。《新·徽州八记》仍将是一部融媒体书,力争在今年国庆节前结集出版,作为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期待大家的关注。”
评论
过去的记者有写“记者手记”“记者札记”的好传统,“记者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就出自于新闻界前辈梁衡先生的《记者札记:没有新闻的角落》一书。
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社长朱思雄的《徽州八记》可不可以看作饶有兴味又不无新意的记者手记呢?看似写人文地理游记,实则从一名记者的角度观察社会,格物致知,耐人寻味。再加上灵活运用全媒体传播手段,让不是新闻的一地游记,达到了胜似新闻的外宣传播效果。这一切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如果说记者札记往往能对新闻采访业务起到指导作用,那么朱思雄的这本融媒体书对提升记者“四力”,增强媒体传播力也是一次积极的探索。
《传媒茶话会》总编辑:陈银峰
来源:传媒茶话会 作者 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