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成
在获颁“最美奋斗者”荣誉的现场,当耳边听到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黄志丽心头闪过一个问号:“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矢志不渝地奋斗?”
“是为人民服务的一颗初心,是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身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巷口人民法庭庭长,黄志丽扎根基层审判一线17年,用一件件公正的判决、一次次成功的调解,捍卫着法律的尊严,诠释着奋斗的价值。
诉源治理:在诉讼外也能解决纠纷
2018年,芗城区南坑街道某村在推进征迁工作时,柯姓和詹姓两家的宅基地产权纠纷闹得沸沸扬扬。20世纪50年代,柯家以自家宅基地产权加现金补偿与詹家互换宅基地产权,却因历史久远缺少确凿书证。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曾经看似不起眼的一分多地宅基地,如今意味着近百万元的市场价值。詹家“翻脸不认账”,称“当年只是产权互借,并无置换”。原本和睦的两家人,为宅基地产权归属反目成仇,甚至撕打起来。
黄志丽向村里老人详细询问情况,又翻出老档案找出一份模糊可见的产权置换契约。“老祖宗都还埋在一起,大家乡里乡亲的,没必要为这点利益对簿公堂。”黄志丽拿来证据,循循善诱地开导,最终让詹家人放弃了不合理的诉求。
“把纠纷在诉讼外解决,既能给当事人减少诉讼成本,更有利于法院诉讼资源的合理分配。”黄志丽说,“诉源治理理念的运用,实现了多赢效果。”
南坑街道此次征迁中,有50多户涉及产权继承、分家析产、权属置换问题。在黄志丽引导下,街道、村居、派出所、司法局等部门协同联动,构建多元调解工作格局,实现了“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
在黄志丽办结的5000多个案件中,40%在立案7天内调解结案,所有案件无一发回改判,无一信访投诉。
司法为民:要在群众工作中发光发热
建筑工人许某做工时从脚手架上摔落,造成高位瘫痪,家人为了索赔把他丢在工棚。黄志丽赶到工棚时,看到家属只顾和包工头吵架,许某无助地躺在办公桌上神情绝望,身上脏乱不堪。
黄志丽顾不上调解,先找来毛巾帮许某擦洗,又给他喂水喝。当事双方被这番场景所触动,争吵声渐渐消失了,家属羞愧地接过了毛巾,原本态度强硬的包工头也软化下来。经过6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达成一致,许某当场就拿到了赔偿款。
“把爱融入司法,从心底里为民解忧,再硬的坚冰也能被融化。”黄志丽说,“与群众真心交朋友,更能收获来自群众的正向反馈。”
对身边的年轻法官,黄志丽提出与群众打交道“三不准”的要求,即不准随意打断当事人的陈述,不准轻易表达武断的观点,不准带着不良情绪面对当事人,引导年轻法官学会“不计面子、耐着性子去做别人不愿做或做不好的琐事、难事”。
黄志丽经常说:“是金子就一定要在群众工作中发光”。在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基层法官与群众成为朋友,当地群众对司法的信赖也不断提升。
奋斗不止:做一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近日,一位70多岁的独居老人和保姆因感情纠葛发生口角,一起来到位于芗城区东园社区的“黄志丽法官工作室”寻求帮助,保姆向老人索要高额的“分手费”,在黄志丽耐心细致的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终止了扭曲的服务关系。
“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但我从不敢懈怠,我就是司法一线一枚小小的螺丝钉。”黄志丽说,近年来,民商事案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她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法官工作室,开展巡回办案、诉前调解、法律咨询,芗城区目前已经建立5个“黄志丽法官工作室”,年均调解群众纠纷近千件。
翻看黄志丽的朋友圈,充满了科幻文学、量子引力、网络文学等“网红”元素。尽管经常调侃自己是“快要退休的人”,但黄志丽却真正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她说,“新案件类型层出不穷,决定了法官是一个必须保持年轻态的职业,我要做一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公益性法律服务渠道仍然不畅通、群众法律意识增强但法律常识不足、年轻法官法律素养高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提高……交谈之间,黄志丽又列出一串长长的问题清单。在践行司法为民、履行职责使命的征程上,黄志丽仍在奋力奔跑。